铁路货运、工业用电等核心指标持续走弱,经济增速却仍在合理区间。当数据出现“背离”,旧的“晴雨表”是否依然有效?新常态下如何准确量出中国经济的体温?
官方媒体《人民日报》8日刊载“权威人士”文章指出,虽然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都出现变化,让能源、货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系数有所调整,但这些指标对经济运行趋势的反映能力并没有改变,仍是研判宏观形势的重要依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等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温度计”并没有失去效果,要更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全貌,既要提升“温度计”测量的精确度,也需要修正“温度计”“读数”的误差,还需要进一步扩充“温度计”的类别。
“中国经济温度”之所以引起坊间热议,源于宏观经济数据中令人困惑的“背离”:在铁路货运量同比下降近9%,工业用电量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以7%的增速运行在合理区间。
《人民日报》日前在头版刊载题为《风向标还灵不灵》的文章解释说,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不再是衡量经济形势的“绝对权威”。
由于这两个指标以及银行贷款一直是高层研判中国经济的重要维度,一些分析人士据此猜测中国宏调的理念或将有所调整。
各方议论中。人民日报8日刊发署名为“郭同欣”的文章,再度对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些重要经济数据发布之时,相关部门官网上也曾出现过署名为“郭同欣”的解读文章。这意味着此次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或是官方就准确测量中国经济温度所提供的“权威攻略”。
首先“老温度计”对经济运行规律和趋势性变化的反映能力依然存在。该文章提供的图表显示,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日本,用电量和货运量的变化都能有效反映经济脉动。
但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温度的数值,还需在修正对“温度计”读数的误差。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扩张时,用电量和货运量会冲在更前面;经济降速时,这两个指标的回落程度也会更深。
从中国特点讲,随着服务业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公路运输发展,单一的用电量、铁路货运数据对经济温度变化反映能力也有所下降。这些误差都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不过,潘建成提醒,误差的产生不是因为指标选择的错误,而是我们选择的这些指标还不够完善。
他以用电量为例分析说,单一的总体数据会掩盖结构变化的信息,如果将各领域用电量分别呈现,结构调整的进展和中国经济的温度也就一目了然。此外,如果收集到企业“报装”电表的数据,甚至可以对经济运行作出前瞻性的判断。
除了修正误差,升级完善指标体系,避免受困于短期视角、局部现象而更多关注趋势性变化、做全局性分析也是准确测量中国经济温度的重要一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数据的“背离”,“分化”是正常现象。短期如果看不清楚就应从中长期的视角来分析,这样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
潘建成也表示,要在这一时期测量经济温度,单一总量增长数据的使用远远不够,只有配合上就业、收入等非增长指标,才能提升对总体形势判断的精确度。
中国总理李克强此前也曾明确表示,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
基于这种视角,“郭同欣”指出,无论从用电量、货运量等指标,还是从就业、收入等数据都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目前仍运行在合理区间。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