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8日,中国中车将迎来首秀。这只是央企合并潮的一个缩影,在政府推进的“一带一路”构想之下,大型国企正迅速进行合并,2015年下半年或迎国企合并重组的高潮。
5月20日,中国北车的股票终止上市,退出历史舞台,其股票将转换为中国中车的股票。至此,世界排名前两位的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商——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均已进入停牌重组时期。6月8日,中国中车将迎来首秀。这只是央企合并潮的一个缩影,在政府推进的“一带一路”构想之下,大型国企正迅速进行合并,2015年下半年或迎国企合并重组的高潮。
随着这些公司合并完成,国企改革方案也在制定中,央企合并重组仍将继续。那么,国企合并潮会给市场和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巨型”央企的产生是否会产生新的垄断?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中国对外经贸研究室主任杨立强。
2015年下半年我国央企或迎来合并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半年来,关于国企合并的传闻与热议一浪压过一浪,市场猜测会不会有更多的央企进入合并的模式,您对此有何看法。
杨立强:2015年上半年已经有了多个大型央企的合并,很多尚未合并的央企在年后也有相关传闻。尽管有些传闻已然被相关企业否认,但鉴于此前南车北车的合并也经过“传言——澄清——宣布合并”的过程,不排除上述“企业否认”其实是另有解读。
央企整合并不是新事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2003年之前,还没有“中央企业”的说法,只有所谓的大国企,这个阶段“大国企”重组的主要思路是拆分,比如近期合并的南北车就是在2000年由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拆分而来,其他影响较大的拆分案例还包括国家电力公司、中船工业、中核工业等。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中央正式赋予了“中央企业”的光环,而对央企改革的思路也从“分”转向“合”。
无独有偶,继央企合并第一单南北车合并基本完成后,中电投和国家核电近日也正式宣布合并成立国电投,并确定了新公司的领导层。据了解,中国目前仅有中电投、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三大核电企业具备核电项目开发建设资质。但由于中电投在核电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业绩上与上述两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控股核电项目的愿望直到2009年才在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上得以实现,中电投核电行业实力相对较弱,但如果与国家核电整合,将明显提升其在核电领域的实力。
从现有的趋势判断,2015年下半年迎来更多的央企合并并不奇怪。
强强联合是未来主要方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国企合并的例子并不鲜见,您认为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新的“巨型”国企在海外竞争中会有哪些优势?
杨立强:从国企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合并后的国企规模大了,实力强了,人才更多了。因为实力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大,海外投资才会更有优势,这肯定是要比单打独斗要好一些。虽然1+1未必大于2,但是1+1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等于2的。
二是,避免了同质竞争。南车和北车以前在海外市场有很严重的同质竞争。南北车合并,也是为了避免以前出现的海外拼命压价的情形。
三是,合并前的国企大而不强,一些国企长于研发,一些国企长于销售,合并后的国企可以拥有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流程。大集团化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就可以去做BOT项目了。
但是,央企现在有112家,不是每一家都适合兼并重组,还是要选更大更强的来保证合并后的企业有更好的竞争力,也就是强强联合。
“一带一路”推动了国企合并浪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国企合并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为什么频率突然加快?
杨立强:国资委目前共有112家央企,旗下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目前,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实际上,央企的兼并重组并非一个新话题。早在2003年,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就表示,要培育30户到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2003~2014年的11年间,国资委的央企重组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期间,共有80多家央企被重组兼并。因此,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展开,由此带来的央企兼并重组将是未来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主题性投资机会。
整体来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是目前央企并购重组的主要推手。从中长期来看,除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公司外,央企的兼并整合可能主要发生在竞争类企业、对于经济增长提升明显的装备制造业和存在同类恶性竞争的企业之间。
李克强总理对本轮整合的定位也非常明确,“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这意味着中央目前最为重视的央企整合方式为“强强联合”。
从客观上看,这也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而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出口的高增长。而强强联合的方式短期内可以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重组的逻辑是做强,也要避免产生新的垄断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那么在更多的国企合并中,业内有声音说也许会产生新的行业垄断,您赞同这个说法吗?
杨立强:此轮央企重组的用意既然是打造能够航行于国际市场的、具有国际竞争水准的央企,且着重解决央企在国际竞争中的问题,则首要考虑的是哪些行业和央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将竞争对手定位于国际巨头而非国内同行的这类公司。
央企的兼并重组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以下六点需求:一是国力增强,二是国际竞争,三是国际安全,四是国家活力,五是国家稳定,六是国资增值。在这些重组逻辑下,此轮央企重组的推进,实际上拥有非常清晰的逻辑线,并未像目前市场所呈现的那么混乱。此轮央企重组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高附加值、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业内竞争比较需要国家品牌、非生活性领域的行业,将这些行业内的央企按照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合。
另外,现在的市场日渐趋近自由竞争,单个企业垄断市场是很难的。而且,从某些行业来看,垄断也未必带来效率低下。比如西方公司,如BP等,都是遵循着“自然垄断”,在海外竞争立场却是一致的。就中国企业来说,国资委的112家央企下面,每一家都有多如牛毛的二三级央企,总共有5万家这样的企业。就算集团与集团合并了,也无法避免同行业的二三级央企在国内外的互相竞争。而通过“一带一路”等带动的国企兼并重组,有望将竞争一致对外,逐步解决国企一直以来存在的内耗和管理不善,从而推动我国海外市场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