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上厕所、做饭、走出家门,家庭的无障碍改造正渐渐改变残疾人的生活。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交流和社区服务的无障碍。目前,我国共有8500万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参与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8月3日,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在国新办举办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3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几个台阶,对于健全人不算什么,对残疾人来说就是一座大山;一句字幕、一个手势语,对健全人来说可有可无,对残疾人来说就是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又一扇窗户。同时,无障碍也体现了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包容和权利的尊重,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融入社会,自尊自信地生活。
据记者了解,2011年至2014年,全国共对52.8万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有的残疾人家庭经过改造后,重残的残疾人都可以独立在家自主生活。
覆盖面积较小
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3年来,该文件健全了各政府部门推动、各级残联组织配合、残疾人参与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应当说“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的无障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广播电视、金融、公安、教育、旅游等部门这几年都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无障碍政策措施、标准。
尽管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着覆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比如像城市盲道,因为建设滞后、管理维护不到位,或“断头不通”,或“看得见却用不了”,使盲道成了社会盲点。
众所周知,盲道及其他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参与社会、享受生活的必要保障,体现的是全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发展的原因,我国相当部分城市已建设施未进行无障碍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较为滞后。一些新建无障碍设施不规范、不系统,加上管理维护缺位,常常使好不容易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同时,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开发等项目不断实施,但许多农村仍没有无障碍设施,给农村残疾人生活、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有的农村实现了街道亮化、房子美化、卫生洁化,但无障碍设施却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
为了让更多残疾人尽早享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安全、便利,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很多地区逐渐从每年的民生工程项目款中安排专项经费,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服务需要进一步延伸
未来保障无障碍环境,相关推动政策频出。
2014年3月,“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要求。
2015年2月,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7号),进一步对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部署。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明确成为兜底补短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仍有改善提升的巨大空间,全面推进无障碍建设,对于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无论到哪个城市,无论在机场、车站还是码头,还有街道、商场、银行、电信、影剧院、宾馆甚至有的农村残疾人家庭,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残疾人乘坐飞机、火车出行更加便捷;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有了法规政策保障;高考为残疾人提供了合理便利的条件;影视作品也逐步加配字幕、手语;一些网站和电讯公司实现了信息无障碍,开通了聋人手机短信报****务;而此次新闻发布会也开创性的在现场配备了手语翻译。
吕世明表示,最近中国残联刚刚开展了全国近3000万持证的残疾人的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专项调查,其中就包含了无障碍这一项,数据表明广大残疾人对无障碍的环境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下一步作为残联组织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安排已非常明确,将谋划“十三五”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在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十三五”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部署“十三五”无障碍环境创建工作,促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城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并向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