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国民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出游的群体越来越多样化,游客出游频次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旅游保险的“定制化”需求正越来越明显。
于是,旅游业如何通过相关的保险业务来规避游客在旅行中所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便越来越成为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国内旅游业产业链较长,涉及的环节也较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受益于大众维权意识、保障意识的增强,游山玩水之前先购买保险已经成为很多出游者的一种主动选择,旅游相关保险也因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险公司应该与旅行社密切合作,细化赔付等条款,优化旅游保险功效和覆盖范围。”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外联络合作部部长丁鹏在旅游保险发展论坛的间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和出境游的市场潜力巨大。2014年,北京共接待游客2.61亿,比上年增长3.8%,实现旅游收入是4280亿元,同比增长8%。国人的出境游市场更是增长强劲,到了2014年,出境人数已经达到了9800万人次。
天安人寿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刘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消费观念越是趋向成熟,对旅游风险的预期越是增强,旅行途中和目的地的安全保障情况,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行为选择。如果旅游风险得不到有效保障,旅游事故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心情和损害旅游地的形象,直接导致旅游人数的减少。”
目前,游客所涉及到的保险通常有3种,分别为旅行社责任险、旅游人身意外险、交通工具意外伤害险,上述险种,分别承担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过程中因疏忽、过失造成事故所应承担的法律赔偿,以及游客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导致的意外和乘坐交通工具期间因遭受意外导致身故或残疾的赔偿。
刘超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旅游市场发展蓬勃,境内、境外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旅游保险作为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在规避转嫁风险及灾后补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丁鹏表示,“目前,我国旅游保险覆盖率较高,但在赔付阶段存在周期慢、理赔条款不明确等问题。”
“与井喷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近年来的发展经营中暴露出各家公司产品结构较为雷同,缺乏创新,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单一,售后服务不令人满意的诟病。”刘超强调。
旅游保险产品亟待升级
尽管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保险保障却显得不给力。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旅游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旅游保险市场会是一个细分的市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与旅行社、互联网平台等合作,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
为此,丁鹏呼吁,保险公司应该细分客户群体,推出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保险产品,以改变目前产品不对称的现状。
中国保险协会副秘书长王敏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对风险控制和强化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为保险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保险公司应该与旅游公司信息互通有无,搭建互联网平台,推出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产品。”
有机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对购买保险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将近90%的人会主动购买旅游保险产品。数据同时显示,仅有30%左右的旅客是通过保险公司购买的产品,其他近70%的旅客都是从旅行社或者其他渠道购买。
随着《旅游法》的出台,个性化的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自驾车、主题游、定制游、小众游等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旅游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保险产品所涵盖内容、配套服务有了新的需求。
刘超认为,未来旅游保险市场会是一个细分的市场,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与旅行社、互联网平台等合作,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
当前,正值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期,旅游保险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交通安全、服务保障、饮食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风险防范都显得更为必要与急迫。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将保险机制引入社会风险管理,及时实施对受害者的经济补偿、矛盾调处和权利保障,形成一个市场与政府相互配合的高效率的社会管理机制。
“对于自助游或是跟团游的出境游客,是否具备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和SOS国际救援服务等综合保障的境外旅行险,都是民众较为关心的热点。”刘超指出。
业内人士表示,定制概念的提出是旅游保险未来发展的思路,要真正落实,则需要保险公司在产品与服务方面进行双向开拓。而开发增值服务就是一个基本立足点,即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为投保人创造更多独具竞争力的服务项目。
“通过扩大旅游保险的覆盖面,可以降低保险业经营成本,提高保险业偿付能力,借助旅游客户资源优势,促进保险服务功能由个人向社会扩展,树立保险业诚信服务形象,提高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刘超分析。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