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就任印度总理的纳伦德拉·莫迪曾承诺将为印度带来“好日子”,其所指的是就业、繁荣和国际声誉。不过,印度随之而来的进展并不大,究其原因并非缺乏发展机会,而是整个印度需要变革,而这对于莫迪来讲任务过重。
毫无疑问,莫迪对印度将成就伟大事业充满坚定信心,而不久的将来,印度就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它还很可能跻身全球三大经济体之列,并在国际关系问题上比以往发挥更大影响力。自莫迪上台以来,机缘巧合,油价暴跌促使其改善了印度经济状况,同时低通胀和低息环境又稳定了印度货币卢比,并使印度财政赤字缩小。官方统计称,印度经济增长率达7.5%,超过中国,这就意味着印度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不过,一旦涉及改革话题,迄今印度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平庸。莫迪表示,外国人如今可以加大对于印度铁路、保险及国防等方面的投资,并正着手减少繁文缛节以营造更为友善的商业环境。同时印度穷人将获得更多现金福利。
以上种种措施虽令印度如久旱逢甘露,但《经济学人》杂志指出,莫迪仍犯有两大错误:一是他总认为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上,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有待时日,直至其巩固权力之后再进行激进改革也不为迟;二是莫迪错误地认为他单枪匹马就可使印度发生变革,而其他外部力量只不过起到辅助作用,包括印度各邦政府、各国政治家等。
如今莫迪开始向印度各邦下放权力,以打造制造业的繁荣盛景,但制造业的发展还需各地相关土地、基建及劳动力改革等配套政策支持。而为在行业竞争中争取优势,有进取心的地方政府显然会在政策制定和财政支出方面一马当先,努力成为印度标杆,同时依托印度全国性的商品服务税政策在国内打造实现充分竞争的统一市场。莫迪本来希望这一至关重要的税收政策在明年4月落地,但印度议会刚刚将其延期,这也反映出印度中央政府的行动力已明显落后于各邦政府,而莫迪目前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引进外部人才倒逼印度政府提升工作效率,特别是从私营机构招募人才充实印度财政部及公司事务部等政府机构。而在议会,莫迪可间或与反对党达成妥协,以促成相关改革政策出台。
最后,莫迪还应借助市场力量促成改革,包括修改所谓全球最差的印度劳动法,放松国内农产品贸易限制,支持私营公司参与铁路建设以提高效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相关土地法,同时减少政府对于国有银行的过多干预,并鼓励外商投资印度教育等。更为重要的是,莫迪还应尽快适应一国领袖的角色转换,不能再从地方官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作为一国总理思考如何带领印度走向富强。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