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易主后,培生集团或再度出手经济学人集团50%股份,目前价值约4亿英镑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继英国 “百年财经大报”《金融时报》(FT)易主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也可能难逃被出售的命运。
当地时间24日,老东家培生集团(Pearson)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将持有58年的《金融时报》出售给日本经济新闻社(下称“日经”)。后者为全现金收购。
仅过了一日,刚刚宣布易主的《金融时报》在其官网头条位置刊文指出,培生集团正秘密商讨,出售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份,价值4亿英镑(约合6.2亿美元).
截至《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稿时,培生集团尚未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据知情人士透露,潜在买家可能是经济学人集团其他股东。如果顺利出售,那么旗下两家媒体能为培生带来超过10亿英镑的净收益,不仅意味着集团发展能完全转向教育领域,也能扭转评级机构穆迪此前基于业务前景不明朗给出的负面评价。
谁将接手《经济学人》
诞生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是一份包含时事新闻、政经观点、深度分析的周刊,用户高达160万。其白字红底的封面,再加上根据一周大事为主文配上的生动插图,往往令人拍案叫绝。除了发行杂志,经济学人集团还拥有包括经济学人智库(the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不定期举办的经济学人活动(EconomistEvents)以及经济学人企业组织(EconomistCorporateNetwork).
《金融时报》的消息显示,培生集团正在与持有经济学人集团另外50%股份的股东们商讨出售一事。这些股东既包括家财万贯的富豪家族,也不乏目前正供职于《经济学人》的部分员工。
潜在买家包括全球食品行业巨头吉百利家族(theCadburyfamily)、在世界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theRothschild)、在德国金融业呼风唤雨的布鲁诺·施罗德家族(BrunoSchroder)以及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的股东阿涅利家族(AgnelliFamily).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富豪家族都在经济学人集团中拥有A类股,比培生集团拥有的B类股有更大的投票权。这意味着,经济学人集团在股权方面的任何变动,都必须得到持有A类股的其他股东的一致同意。
有分析人士透露,由于这些家族将《经济学人》视为极珍贵的资产,因此,不会同意培生集团将其出售给第三方。“这些家族认为,与其卖给第三方,还不如这些家族自己持有,这样还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一位银行家分析道。
在管理体制上,经济学人集团的信托股份由4位受托人(trustees)持有,分别为英国前保守党领袖弗吉尼亚·博顿利(VirginiaBottomley)、前内阁秘书奥唐纳勋爵(LordO“Donnell)、英国仓储公司”大黄集团(BigYellow)非执行董事蒂姆·克拉克 (TimClark)和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基金会主席拜尔·桑德森(BryanSanderson)。重要的企业活动都需要经过4位受托人的同意,比如任命主编和集团主席等。
至于售价,据消息人士透露,《经济学人》的售价可能并不会有《金融时报》那么高,尽管前者在去年的营业利润是后者的两倍多。数据显示,结合旗下经济学人智库在内,去年调整后的营业利润是6000万英镑,《金融时报》只有2400万英镑。但两家媒体去年的销售额都差不多,前者在3.28亿英镑,后者在3.34亿英镑。
对于培生集团而言,如果《经济学人》也能顺利出售,那么旗下两家媒体能带来约10亿英镑的净收益,不仅意味着集团能完全转向教育领域的发展,同时也能扭转评级机构穆迪此前基于业务前景不明朗给出的负面评价。
不堪重负的培生
对于培生集团而言,出售《金融时报》以及《经济学人》杂志,除了业务转型的考虑外,不乏在财务上的压力与困境。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询培生集团的财报发现,2014年,培生集团净利润从2013年的5.38亿英镑下跌至4.7亿英镑。而经过调整之后,在不包括重组成本的情况下,运营利润下跌5%,至7.2亿美元。培生集团的数据还显示,去年《金融时报》3.34亿英镑的销售额,仅为整个集团利润贡献7%不到,占集团利润绝对多数的仍是教育产业。
过去两年,培生集团一直面临裁员与业务重组的压力,其希望在理清架构后,能在数字业务和新兴市场重点发力。今年,培生集团将投入3000万英镑用于线上产品的扩张。
培生集团24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由于美国市场对教科书需求减缓,获利较去年同期下降,营收表现也不如预期。经部分项目调整后的营业利润下滑至7200万英镑,低于去年同期的7300万英镑。
在集团自身每况愈下的财务压力下,培生集团也不断在《金融时报》业务板块创新,比如开发各种相关app,以期吸引更多读者,弥补纸质版订阅量的下滑,但多少显得力不从心。
还有分析师指出,培生集团存在规模庞大的养老金赤字问题。尽管集团并没有透露具体赤字数额,但在与日经的交易中要求全额现金支付,可见其资金压力不小。
此外,如今的集团首席运营官范岳涵(JohnFallon)2013年上任后,并不如前任对《金融时报》那样热衷,而是把心思放在了来钱更快的教育产业上。因此,自2013年后,出售《金融时报》的传闻不绝于耳。当然,此次《金融时报》易主也涉及到《金融时报》在全球50个海外办公室,包括中文版的运作。
FT编辑独立性之忧
有分析认为,日经此次大手笔收购《金融时报》体现了其“走出日本”,进军英语市场的雄心。这家土生土长的媒体是日本第一财经新闻大报,拥有140年历史,比《金融时报》127年的历史还要长13年,但海外知名度一般。其日均发行量在300万份左右,网络订阅量约在40万。尽管日经新闻社在发展进程中将触角伸及广播、大数据服务等,但数据显示,去年的净利润约为8000万美元,与2013年相比下滑10%。
由于《金融时报》收费的网络订阅量维持在50万左右,占所有订阅量的70%,因此,向《金融时报》取经网络发展经验,被视为日经此次收购的主要目的。
但是,在取经之余,不仅仅是《金融时报》的员工,不少密切关注这家媒体的读者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即《金融时报》的编辑独立性原则是否会被打破?
面对质疑,日经社长喜多恒雄(TsuneoKita)在培生集团官网上誓言捍卫英国《金融时报》的编辑独立性:“我们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确保公平与公正。日经与FT有相似的价值观。”
《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王丰也撰文表示,无论是《金融时报》集团还是《金融时报》中文网,能否保持编辑独立,坚守FT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惧怕、不偏袒”,都将是此次收购成功的关键。“我们的读者最关注这一点,买主更清楚这一点。目前的迹象都表明,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与《金融时报》稍不同,《经济学人》的编辑独立性更是贯穿于其建立始终,其主编的任命都需要4位受托人的一致同意。《经济学人》大部分的编辑工作在位于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Wharf)的办公室完成,部分员工则在Mayfair的办公室办公。一位经济学人集团的高级雇员表示,他们正面临放弃所有码头区记者和公司整体搬迁的抉择。
(责任编辑:DF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