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北部的报春花山公园是欣赏城市全景的绝佳地点,站在并不算高的小土坡上,能看到上百座塔吊正在紧锣密鼓地改变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天际线。
伦敦金融城的天际线确实正在发生激烈变化,也成了建筑师的竞技场。毕竟在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看来预算不是问题,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使得一些以前只出现在图纸上的建筑能够在现实中拔地而起。之前是金丝雀码头新金融城的加拿大广场统治着天际线,到2012年高楼之王的桂冠移交给了塔桥附近的碎片大厦。作为全西欧最高的摩天大楼,无论你身在伦敦的什么地方,高306米的碎片大厦永远是天际线上最突出的那一个。在碎片大厦上拥有一个全景观景台,晴天时能够看到60公里以外的景色,整个大伦敦都可以一览无遗——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西欧空气质量最差的首都,登高鸟瞰全城的如意算盘,有不小的几率会因雾霾遮挡而被打破。
近年金融城的建筑风格好像又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建筑不再追求高度,古典的低调奢华又重新成为金融机构的选择。比如两个世纪以前金融大鳄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占据着金融城圣史威丁巷。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兴建的老总部大楼近年被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和一个半开放式的广场。在街上就能看到楼里悬挂的一幅幅巨型油画以及厚重的橡木家具,如果不是著名的五箭标志的提醒,会让人以为里面是一座艺术馆而不是金融机构。以此为标志,伦敦的建筑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主题重现,而那些巍峨耸立的摩天大厦,则像是一节节不甘寂寞的插曲。
从建筑风格的变化,能够读懂一个城市的风尚与脉搏。而如果再研究研究那些天际线上建筑的归属权,你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事情:一座座金钱塔们醒目地标识着财富分布的转移。
比如有着优美穹顶的圣保罗教堂,是教会的财产,它周围一片片古老的房产,则属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公爵等古老的贵族,近来随着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统治伦敦天际线的高楼们也成了“多国部队”。
曾经力压圣保罗教堂一头的巴特西电站就完成了角色转化。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这座电厂是欧洲现存最大的红砖建筑,曾负责伦敦全城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被誉为“电子教堂”,其外表看起来刻板但细节却十分精致,那四个高耸入云的白色烟囱已成为泰晤士河南岸的地标。1982年这座教堂由于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原因而退役,这块地的重新开发被提上日程,来自马来西亚的财团最终拿下这个项目,成为巴特西电站的新主人。
除巴特西电站外,其他一座座曾经的“伦敦第一高楼”也陆续改换门庭。卡塔尔投资局花26亿英镑买下了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而金融城的标志性建筑“小黄瓜”则被巴西萨法拉财团收入囊中。当然,在房地产盛宴中肯定少不了中国买家,劳合社大楼早就属于中国平安的名下。
现在伦敦最高的碎片大厦同样也是外国东家所有,那座大厦的开发商来自从来都不差钱的中东富国卡塔尔。卡塔尔央行行长阿勒萨尼亲王称由于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后其他银行都开始撤资,而卡塔尔的国家银行从那时起开始顺势对碎片大厦项目进行注资,因为他们相信大厦作为伦敦南岸地区的地标具有很大的潜力。
大量海外投资者打着和卡塔尔同样的心思,用巨资改变伦敦天际线的归属。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高点都拜倒在金钱脚下,起码作为天际线观察点的报春花山,仍牢牢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