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滨江城市芜湖与马鞍山的同城化发展正式提上日程。
近日,一份名为《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文件由安徽省住建厅发布。《规划》要求芜马两市整合各项资源要素,提高芜马城市组群的整体竞争力,打造成为“合芜宁成长三角”的重要一极。
与合肥形成“双核”
对于安徽来说,到底是发展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带,还是建设以合肥为代表的省会经济圈,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直到近年来确立了“做大合肥”战略以来,安徽举全省之力发展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与长三角地缘相近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则走上依靠长三角辐射的道路。
记者发现,安徽省首次提出“芜马经济圈” 和“加快推进芜马一体化”是在2011年12月出台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而就在当时安徽省层面首推芜马一体化不到几天的时间,宁马两市领导就在南京会晤,共商宁马对接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大计,签订了《2012年度宁马一体化交通运输合作协议》等多项颇具实质性内容的协议。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如火如荼,两市在交通对接、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进展迅速,芜马一体化却“只见雷声响”。
随着《规划》的出台,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认为,芜马一体化的条件目前已具备。两市原本地缘相近,在安徽“三分巢湖”区划调整后更是连成一片,其次从安徽省的总体战略布局来说皖江东段应该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和合肥形成“双核”。
因此《规划》对于芜马城市组群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国家民族企业创新平台,泛长三角新兴增长集群,生态宜居型滨江都会区”,提出区域人均GDP要从2010年的4.7万元增长到2030年的19万元,城镇化率从56%提高到82%。
“现在芜马经济总量加起来只有合肥的80%左右,单个城市力量就更薄弱了,一体化以后会发生更好的集聚效应。”程必定说。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荣兆梓也认为,“双核”不对称是安徽空间经济形态的缺陷,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迹象。
“以芜湖为中心的增长极单靠芜湖一市力量很难完成,在芜马组团式发展情况下则会较快形成另一增长极。”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说。
区域协调挑战
《规划》用专门的章节提到区域协调问题,包括芜马与南京、合肥及周边城市的协调,芜马本身的协调等,重点提到两市的产业协作与空间协调。
然而,作为经济总量相当的两个城市,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仍存在诸多待解的问题。“现在需要做的东西实际上还很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一个是两市之间的合作,其次省里能不能出台相关政策,来真正促进这个区域的发展”,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经济研究中心区域所所长徐振宇说。
当地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马鞍山与南京由于存在梯度,合作力度更大,而与芜湖之间则更可能会竞争大于合作。因此有人建议,安徽可继续进行大力度区划调整,打破行政壁垒,否则芜马一体恐成省级层面的“一厢情愿”。
“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突破近几年应该不大可能,但从长久来看是有可能的。”徐振宇说。
“就像一条街上开两家饭店,不光是竞争,也是一种集聚,这是市场经济的理解”,马鞍山市长张晓麟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马鞍山与芜湖的竞争关系。
“现在说的同城化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同城,并不一定行政区划要同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是市场的自觉选择,有些东西人为强求的也搞不了。”张晓麟说。
“从局部利益来讲马鞍山有自己的考虑,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从整体来讲,特别是安徽沿江区域的发展来讲带动作用应该是很明显的。”当地区域经济专家认为。
而在曾参与操刀过“三分巢湖”的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看来,芜马合并可能性不大,因为两市已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