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名义增长20.1%,和10年来最低增速持平,这一“马车”减速使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5%。然而在整个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和主动力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国各地基本保持“不刺激”政策,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都没有明显起色,而面对工业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和并不宽松的货币政策,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高,“目前难以找到效益高的行业”成为企业家的普遍反映。
然而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民间投资依然表现出较强活力,成为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7.5%目标值以上的主要动力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3.4%,在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投资仍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在众多新兴领域民间资本也表现突出。
今年5月,山东迪沙集团高精化生产基地破土动工,项目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近30亿元,将建设成为制药原料药、制药辅料、中药提取、生物制品等生产基地。“海洋生物材料和海洋生物医药都是当前世界的前沿科研项目,目前来看前景十分广阔。”迪沙集团董事长王德军告诉记者。
专家认为,与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民营企业腾挪空间更大,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入方式方面更具灵活性。
中国目前正采取“不刺激”政策,在增速没有低于“7.5%”增长目标底线,失业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将更多靠市场自行调节经济发展。
“过度依靠政府投资、粗放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弊病已充分显露,货币超发、债务积累、环境污染、产能过剩都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一些专家认为,在此背景下,民间高质、高效的投资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正在创造环境鼓励其发展。中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也为民营经济释放活力创造了条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在广西调研时说,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
中国各地也在积极行动。今年6月,山东省工商局发布了放宽企业名称使用限制、放宽住所使用证明限制等30条措施;广东省深圳市也通过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等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不少专家认为,还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特别是金融领域应加快改革步伐,引入更多民营资本,创造更大活力。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中国著名经济经学家林毅夫近日表示,消费的持续增加以收入增长为前提,而后者有赖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两者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
“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或成为同时实现稳投资、调结构、护民生的利器,社会资金亦被鼓励进入相关项目。”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
(责任编辑:DF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