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曾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一个典型农活。“养猪”在国内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大热门,应是近几年的事。最早要算高盛、德意志银行和泰国正大集团等。
作为全球投行界的翘楚,高盛曾遭媒体披露,在2008年8月,其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内地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多家专业养猪场。外资大鳄们显然已在中国大地上追逐生猪饲养及加工业的可观利润。
一些专家认为,外资正在“威胁中国农业”、“触碰农业安全底线”。最简单的逻辑假设,就是试图控制包括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及销售在内的生猪产业链上下游。谁也无法否认,外资大行的“金手指”,还是在明显改变国人曾经对养猪业长期忽视的旧观念。
在美国上市的网易公司,也在2009年宣布要“养一万头猪。这不是网易的一项投资,而是公益事业”。其CEO丁磊也承认,网易希冀从猪身上发掘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显然还是没有脱离资本历来“无利不起早”的原始本性。
近几年,还有不少地产商也改弦易辙,纷纷由地主变身为猪倌。近期,武钢集团宣布,四年内将投资390亿元用于发展“非钢”产业,其中后勤服务的绿色养殖业还包括“养猪种菜”。因为在国内钢铁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4两猪肉”,即一公斤猪肉可以换5.53公斤螺纹钢。
国内外企业齐齐奔向猪场,动因或不相同,逐利却是根本。资本追逐生猪养殖产业链的盈利,多数是看中其中的投资前景。当然,也有地产商和武钢这些被“逼上梁山”者。养猪业再不济,显然也要好过干老本行。
每逢猪肉价格高企之时,国务院和各省市对生猪产业链的补贴政策就会加码。据神农网的数据,仅从2010年4月至去年三季度,全国生猪收购价格整整翻了一番多,从9.51元/公斤暴涨至19.88元。在肉价最高时的去年7月中旬,国务院的扶持政策立马出台。包括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以及生猪原良种场建设、防疫和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等。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养猪企业纯利可达30%-40%,这在技术含量不高的诸多传统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相比之下,钢铁行业则是日子难熬,去年四季度,全国钢铁业利润率已下降到0.97%。
关键问题是,从长期来看,肉价仍有上涨空间。一般来说,直接影响生猪供给和价格的四大因素包括:疫病、宏观经济情势、母猪补栏积极性和粮食价格。去年1至9月份,中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达87万吨,同比增长44.6%。而国内对猪肉年消费量达5000吨,供求缺口长期存在。根据业界的主流观点,在猪肉本身的供需缺口和货币长期超发带来通胀预期的双重格局下,生猪价格中长期走牛并非不可能。
虽然各路资本开始进军养猪业,但这个行业的投资并未过热。几千年来,国内的生猪饲养模式都是千家万户养殖式的散养或后院养殖。2007年国内规模化养殖生猪的比例仅为20%。中长期来看,养猪业的进入门槛并不强,大规模饲养仍有钱可赚,这或许正是各路资本热衷当“猪倌”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