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赖柏盛的时间变得很珍贵。
想约见他谈募资的本土GP公司(General Partner,一般合伙人,即VC/PE的管理者)老板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见到赖本人。毕竟,作为创投机构的“金主”,像赖柏盛这样的美元LP们不可能每天投一个基金,更可况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浩达是一家资金管理规模达50亿美元的FOF(Fund of Fund,基金的基金),赖柏盛是这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总裁,负责家族资金以及一些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机构资金的投资管理,资金来源以欧洲为主。
现在的情形,多少有些风水轮流转。
在赖的记忆里,像浩达这样的海外LP,在本土GP中享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已经是好几年前的老黄历了。2009年,海外的LP非常珍贵,即便比较小的LP随便一个电话,本土GP公司的CEO就会出马。到2009年时,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转变”,“很多本土的GP都不想见我们了,见的时候派个主任、经理来,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募集的意向也不怎么明确。”赖柏盛说。
后来,他才明白,当时本土的GP募集人民币资金太容易了,开个会吃顿饭就能搞定一个募资规模几个亿的基金。而像浩达这样风格谨慎的美元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得几个月,跟踪创业团队得一两年,这在本土GP看来有些太慢了。
像浩达这样的海外LP重新受欢迎,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创投市场反省的开始。
“国内LP,80%~90%是民营企业或者个体。”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告诉我们。相比较成熟的美元LP,国内LP热衷于做短线。国内LP还很不成熟,真正有经验的机构LP太少。
正处在这轮低谷期的中国创投行业,要调整的是LP的预期,要丰富的是GP的经验。2012年将是中国创投机构“优胜劣汰”的深度调整期。
去年10月,晏小平和达晨创投总裁、执行合伙人肖冰一起去了趟美国硅谷。沐浴着加州深秋的阳光,两人在聚集上百家VC的沙丘街呆了一周,问道诸多VC前辈,特别是有机会与美国红杉掌门人莫瑞茨详谈。
在过去两年的狂飙突进、浮躁喧嚣中,像肖冰、晏小平这样的本土创投精英,有太多的疑问:应不应该迅速扩大基金规模?要不要冒险尝试不太擅长行业的投资机会?
莫瑞茨告诉他们,做最好的,不做最大的。不论是培养团队还是扩大管理资金的规模,都要有耐心,都不能扩张太快,这是没有办法取巧的事情。
全民PE潮涌动。几个MBA班同学的某次聚会,几个好友的一顿饭局,就能撮合诞生一只基金。投资热情高涨的LP们,常有越俎代庖的事情发生。
暴利时代处处都是挣钱的故事LP与GP“妻管严”畸形搭档
“领导开宝来,职工开宝马,实习生小鬼开玛莎拉蒂,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了。”某投资界人士一条微博,捅出了创投行业这一两年流行的怪现象。
创投机构出资人的子女通过父辈的关系进入创投机构工作,表面上看是“把孩子弄到公司上班,跟这些有文化、有素质、会赚钱的人在一起熏陶熏陶”,事实上,因为快速膨胀的私人财富催生的投资热潮下,泥沙俱下,不少新晋LP们多少对于只投钱不问政的创投运作模式颇有顾虑,让子女进入创投公司实为“参政”,参与到基金投资事务。
全民PE潮涌动。几个MBA班同学的某次聚会,几个好友的一顿饭局,就能撮合诞生一只基金。投资热情高涨的LP们,常有越俎代庖的事情发生。
德丰基金合伙人刘泓毅去年在江浙一带做市场调研时,就曾听说过一些“怪事”。“当地的LP问GP,你投不投,你不投,不投哥们自己投。”
而且LP与GP几乎没有信任关系,比如GP找来的项目,LP自己先开会讨论能不能干,如果能干,再派自己公司的财务跟GP谈,审计GP推荐项目的投资建议书,反复论证。更有甚者,既是GP又是LP,之间的利益很难平衡。
在中国创投界,LP被戏称为“老婆”,从投资决策到管理费使用什么都管,LP参与投资管理的热情很高,GP大多都是“妻管严”。最滑稽的方式是,全部的LP和GP都派员进入投资决策委员会,每次开会都成了“劝降会”或“双边谈判”,GP一方要想方设法说服LP一方。
近一两年来,LP与GP因投资理念不一致而散伙的事情渐渐多了起来,新成立的多家PE机构中,LP都是由于与GP在投资、管理、决策上的意见分歧而减缓或终止了投资。
国内PE界有个流行的段子:一位知名的外资风险投资家准备募集人民币基金,他按自己在国外募资的惯例告诉中国投资人:“你们投资后不能参与管理,平时也不能过问,每年我会给你们一份报告。”结果想投资的人走了一半,他对剩下的一半说:“你们的投资要到八九年后才能有回报。”于是剩下的人也不见了。
在东方富海的陈玮看来,这个段子虽不乏演绎的成分,却真切反映了当前中国投资者的两个特点:第一,他们不愿意做自己无法参与的事情;第二,喜欢赚快钱,很少有人愿意等待9年才收获。
一边是纠结、畸形的LP与GP关系,一边是整个投资市场的高温与疯狂。
去年,尤其是在上半年,整个投资市场热度飙升。
凯鹏华盈中国(KPCP China)合伙人梁英杰印象深刻,去年上半年一些项目的市盈率(PE值)差不多要12~15倍的区间,都是很多人去竞争,甚至有PE值更高的出现。
德丰基金合伙人刘泓毅颇有同感,市场非常好的时候,已经很难见到市盈率10倍以下的项目。
东方富海也被抢掉了若干个项目。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2007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东方富海投资的项目也接连被其他投资机构“抢掉”,也是以这样的方式。
尤其是对Pre-IPO项目资源的竞争,可谓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些优质项目的估值报到近20倍市盈率,投资机构连对赌协议都谈妥了,却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
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虽然没有被“抢”项目、没有遭遇一上来就竞标价格,但他也发现,行情好的时候,要谈成一些项目的二轮融资变得很不容易。“企业的二轮融资需求,原来的投资人自己就消化了,我们的投资意向等于是帮他做了一个投资决定。”
市场上流传的投资赚大钱的故事太多。投资机构也是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