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平台的企业很多,VR界的蚁视也不例外。
这家在创立之初曾屡次被拿来与Oculus对比的国内初创公司,在去年一年,顺利完成了数百万元种子轮和上千万美元A轮融资。看似顺风顺水,但今年以来,蚁视发声的频率却少了许多。
“没什么其他原因,拿到融资后,我们就开始埋头光学研发”,蚁视创始人覃政告诉网易科技,虽然硬件对VR不是大的瓶颈,但小问题还有很多,同时,PC级的蚁视头盔以及VR相机都还需要不断完善。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向游戏团队投资,蚁视正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游戏生态,“在当前,更有idea的小团队将主导VR,擅长规模化的大厂商会在更靠后的时间里爆发”。
覃政以及他的蚁视,正悄然将赌注压在游戏上。
第一个爆发场景
蚁视对游戏的狂热,甚至让人觉得它更像是一家游戏公司。
“本来我们今年也会在ChinaJoy上设立展台,但提交申请太晚了”,覃政显得有些可惜。在他看来,作为VR的重要场景,蚁视没有理由不重视游戏布局。
事实上,目前蚁视已经投了三家游戏团队的天使轮,两家手游,一家端游,其中端游预计9月上线,手游也出了demo。不过蚁视只参与适配,并不参与具体的游戏研发。
之所以在游戏而非其他领域重金布局,覃政说,即便很多人说游戏、视频、成人市场都有可能成为VR的爆发场景,但第一个肯定是游戏,“VR视频在拍摄上很成问题,短期难成气候;成人化市场本身很小众,更重要的是上不了台面,难成主流。”
而相对来说,游戏产业受众大,制作成本比起大片低不少。同时,这个产业对VR的热情也在日渐升温,这从今年ChinaJoy上就可见一斑。
但愿景和现实总归是有差距。
覃政坦言,VR游戏还不是游戏界的主流,“目前大公司做VR游戏基本都还是内部创业,投入资源都不大,在新idea的推进上也不强;反而是一些有创意的小团队,已经做出了一些颇为惊艳的demo,很可能会为VR的火爆铺路”。
针对这种状况,两条腿走路的蚁视一方面自己投资入股初创VR游戏团队,另一方面也在试图和一些团队合作,成为其游戏分发平台。而蚁视的游戏平台并不排他,无论是否是蚁视投资的游戏公司;按照覃政的预期,最终,蚁视会成为一家容纳各种VR游戏的平台级公司。
“在VR上,硬件厂商已经走在了游戏厂商前面”,他说,想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要一些范例来推动。
VR游戏:必须再造?
不过,从蚁视VR产品的APP上看,蚁视的游戏数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甚至有些还是谷歌Cardboard的适配应用。
蚁视方面解释称,游戏的布局主要从今年开始,还处于一个相对初步的阶段。随着今年人员由50多扩充至200人左右,公司的新办公面积也会达到3000平。这些都是覃政“平台布局”的一部分。
而布局VR游戏的一大难点,在于居高不下的成本。覃政说,相对传统游戏,VR是一种崭新的游戏模式,几乎没办法基于现有游戏的再造,探索新的研发模式则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
覃政很反感一些在旧款游戏基础上转换的VR游戏,“真正的VR游戏一定要专门定制,无论是游戏系统、美工、交互模式上都是新的,没办法兼容现有游戏”。尤其是交互,几乎占有一款游戏的三分之一,VR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重新想办法。
事实上,考虑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蚁视一家。很多厂商采用了区别于键鼠和触屏的手柄交互,这在覃政看来是有道理的,“手柄看起来不一定最酷,但属于标准的控制器,容易上手,兼容性也好,对于VR当前的实际情况,最为适合”。蚁视头盔也配备了类似手柄。
但同时,覃政也在探索一些新奇的交互方式,如通过耳机的线控对手机眼镜盒子进行操控等等。
他说,走过这一步后,游戏设备很可能会走向类似于智能眼镜一样的设备,包括现在一些颇具未来感的三围空间交互、手势交互、眼镜交互等自然交互,很可能会取代手柄成为下一代的交互方式,;但现在,还没到时候。
“哪怕VR游戏处于过渡期,也必须重做,否则一定不能成为爆款”,覃政强调。
但重做的成本,对初创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蚁视给出的方案是,优先做一些PVP类游戏。由于这类游戏场景需求小,开发周期不长,在成本上不会带来太大负担,而PVP类本身与VR游戏也比较契合,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妥协方式。
不过,除了游戏外,信奉内容至上的覃政还在内容上做了其他布局。比如在VR视频上,蚁视准备拿出一款VR相机,目前也已经有了工程机,UGC模式多少会缓解内容资源上的短板。蚁视还推出了一款VR浏览器,可对主流视频网站播放器进行分屏,“体验不会很极致,但起码先有看的东西”,覃政补充道。
可能这些尝试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押注内容尤其是游戏,在覃政看来,蚁视已经走在了很多仍在拼硬件的团队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