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李开复去美国见到了“硅谷最火的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
作为Facebook、Twitter两家明星公司的总顾问,身高 1.96 米的安德森在任何时候都能立刻成为焦点。他健谈、风趣,说起话来语速飞快。“你问他什么都行,”好友兼搭档本·霍罗维茨说:“安德森所知甚多,无论是新技术、流行文化还是全球的发展趋势,他都颇为精通。”
2009年,安德森与霍罗维茨成立了风投基金安德森·霍罗维茨。他不仅投资了大名鼎鼎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持有 Digg、LinkedIn 及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威尔·法瑞尔的Funny or Die 喜剧网站的股份。短短一年内,安德森先后投资超过28个项目,其中包括2000万美元投向硅谷如今最热门的公司之一Foursquare,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投手”。
事实上,这是安德森第二次进入公共视野。在做风投之前,他曾长期被另一个光环笼罩着——网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的问世,被认作是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那款著名的马赛克浏览器,一度曾占据市场90%以上的份额。
网景公司令安德森一役成名。在当年《时代》杂志的一期封面上,安德森赤脚坐在一个国王宝座上。这张照片是骄傲的24岁技术神童的真实写照。如今,38岁的安德森不会再抱着爆米花,和股东们在会议室里讨论股价了。从与微软的“浏览器大战”中败下阵来之后,他转身成为了“华尔街上的金手指”。
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导师
2005年,马克·扎克伯格在硅谷的一间餐厅里,第一次见到了安德森。一开始,他对安德森过去的辉煌所知甚少,甚至悠悠地问了一句:“网景公司究竟是做什么的?”后者假装恼怒,于是扎克伯格不得不提醒他:“当时我还在上初中呢。”
事后,安德森却表示非常满意。在扎克伯格身上,他看到“硅谷的大无畏精神,又回来了” 。
安德森一向敬仰少年天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只有年轻人才能了解最新事物的功用,”他说道,“一个24 岁大学生对技术的看法,是 29 岁的人想都想不到的。”另一方面,安德森所写的技术博客也很吸引年轻一代。对硅谷充满乐观的他,判定“目前应用程序上网,才刚刚开始;将来,甚至连核心的商业工具,也将向云计算的方向发展”。
扎克伯格正是安德森众多忠实的追随者之一。2004年,扎克伯格搬到了硅谷。一年后,Facebook 的支持者彼得·泰尔向他介绍了安德森。“他成了我的咨询顾问。对于管理和技术,他都有深刻见解,而且帮我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扎克伯格说。
两人开始每个季度会面一次。安德森成了扎克伯格的好友兼导师,并很快加入了 Facebook 董事会。在外人看来,安德森与扎克伯格的一拍即合,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点:两人都在大学毕业后便立即担任了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尽管身价过亿,两人都爱简朴人生——都喜欢穿T 恤衫、短裤和人字拖鞋。
但Facebook的COO雪丽指出,最重要的是“安德森不仅经历过互联网的黄金期和衰退期,而且因为创办过网景的特殊经历,他非常懂得如何对付一个更大、更强的竞争对手。这对于Facebook尤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安德森在Twitter 起着几乎完全相似的作用。李开复发现,作为网景创始人,安德森在技术和战略嗅觉上的优势,是其他风险投资人无可比拟的。2007年,安德森听说Twitter之后,便直接给Twitter的CEO 伊万·威廉斯打了电话,表示愿意投资。
在硅谷的风投界,安德森已经掀起一阵“标新立异”之风。以往,风投都会约定俗成地向所投公司收取高额管理费,但安德森却打造了一个新的模式。“他不仅不收管理费,还把钱花在建立招聘、销售、商务团队辅助创业者,形成差异化,”李开复在微博中表示:“他的基金可投早中晚期,但以早期著名。”
安德森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与 20 年前现代风险资本结构形成时相比,技术和软件工具已经把创建技术公司的成本降低了 100 多倍。上世纪 80 年代末,公司开发出产品需要 2000 万美元,现在却只需 20 万美元。如果现在大部分新兴技术公司需要 6 位数左右的投资,那么传统的风险基金便无法参与。它们的管理规定,只允许它们对费用庞大、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公司或者已经发展至后期的公司投入更多资金,通常为数百万美元。
安德森的公司却无比灵活。它最少可以只为某家公司投入 5 万美元,最高可以达到 5000 万美元。安德森和搭档霍罗维茨,对于种子投资尤其充满热情。一旦发现一个很棒的点子,两个人都会立即冲过去。“我们会给这样的新公司勾画出一幅战略蓝图。”安德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