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的时间,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实现了725亿美元的投资。在助推企业成长、IPO上市创造富豪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实现了资本增长的奇迹。一时间全民“PE”的热潮涌现,这个光鲜而低调的资本参与者正变得举足轻重,我们不禁要问,PE创富的同时,他们到底还带来了什么?
看上去很美
据贝恩公司与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012年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从2006年开始起步,当年达到73亿美元,2009年经历金融危机带来低潮仅为86亿,通过2010年回复至2011年创出新高实现投资161亿美元。这6年私募股权基金一共为中国企业带来投资725亿美元。
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获得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在公司治理等方面表现得似乎更好一些,这也是我们对PE投资一直以来的期待。
调查显示,被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机会增长相持平(年增长率为8%),但前者的薪资涨幅更高。这说明拿到投资的企业,更加愿意出高薪吸引人才。
同时,他们在研发投资上的力度也更大,其研发投资约占销售收入的2%,相当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两倍。后者同期的研发投入自2009年以来降低了约17%。
另一方面,被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盈利能力更强,更会赚钱。调查表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年平均收入增长率大约是同行业上市公司的2.5倍(两年期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4%和13%),相较2009年两者之间仅3个百分点的差距(两年期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和24%),有了大幅提升。
从利润上看,也是如此。被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年平均利润增长率高出上市公司50%(两年期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1%和14%)。尽管年增长率低于2009年报告中的39%,但2012年两者的利润增长率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被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也变得更有能力为国家贡献税金。数据显示,2007、2008年被投资的企业,2012年调研时他们纳税金额年增长率为21%,高于同行上市公司15%的增长。这一结果表明,股权投资为企业带来了业务拓展以及财务梳理的变化。
不见得更好
单纯的资金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PE在为他们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去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更多的渠道。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被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公司的高管非常看重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在改善公司治理和促进增长方面提供的指导。然而,他们对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在提供运营支持方面的评价不一。调查显示,近50%的被访者认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在帮助这些公司的运营提升方面“无影响”。
一些企业冲着名气融资,希望借机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但企业主们往往有些失望,这些资本的身后并没有发挥什么神奇力量——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
近些年此类纠纷不断,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在“炮轰”其投资方——鼎晖投资,说引入鼎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误,毫无意义”,并称“他们什么也没给我们带来”。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侧面凸显了PE行业所声称的增值服务的实质性缺失。
随着融资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变得无比挑剔,价格不再足以让项目方动心,服务才是竞争力;中国的PE行业从粗放式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了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越来越多的PE机构开始寻找自身的力量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一个最新动向是PE机构开始纷纷尝试专职投后管理模式,设立独立的投后管理部门,提供系统化的增值服务,这或许是变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