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说:“人存在于世界上就需要物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需要钱,工作一点也不为了钱,我是还没到那个程度。但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钱,比方说,这家公司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目标,而我又可以做得到,那就先帮忙,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有物质方面的收获。生活和事业常常交织在一起,某种意义上不是纯粹的工作,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拿到他们需要的资金,找到要找的人,通过努力把公司结构做好,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帮助公司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个过程也很享受。”在徐光勋看来,工作是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哲学是武器 历史是镜子
从徐光勋对记者提问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对哲学和历史的偏爱。在这个阅读愈来愈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时代,他仍执着于寻找老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一次又一次翻读伟人的经典理论。徐光勋认为,哲学会让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看问题时能直接找到根源。
而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在中国做事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每个历史阶段转折点的特点是什么,今天所有的问题是怎么来的。如果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形成的,很多事情都解释不清楚。上市的事情也涉及到中国当代的历史”,徐光勋在接触中发现,很多人经常忘记今天的中国是怎么过来的,看问题的时候时常会断章取义地片面解释,徐光勋告之:“你们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根本找不出答案。”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必须承认,徐光勋的成功是必然。他的故事恐怕会让那些想走捷径成功的人失望,因为徐光勋从牡丹江走向世界的人生轨迹,恰恰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徐光勋,在中国社科院完成了研究生课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宏观经济研究,后来才转到金融领域。从一个毫无金融知识的菜鸟,到一个出色的金融业界工作者,有机遇更有努力。
徐光勋回忆,当年他以出色的外语成绩顺利赢取了中国银行派驻英国工作的机会。“如果在两个人之间选择出国公派的机会,一个懂外语不懂金融,另一个懂金融不懂外语,放在一起,必然结果是,前者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徐光勋被派往英国伦敦后,曾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信贷和国际业务部工作。“在英国一直和国内的同仁保持联系,也经常打电话给财政部和证监会负责国际事务的朋友,讨论金融、财政问题,甚至小到个别金融专业术语如何翻译成中文等事情。”
数年后徐光勋回到国内,出任中国银行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此后又出任中信嘉华银行助理副总裁兼伦敦代表处常驻代表。
后来再次返回伦敦时,他获取了伦敦密德萨斯大学的MBA学位。
再然后,九十年代,当纳斯达克为进军中国市场而苦苦寻觅良将之时,徐光勋递上了出色的个人简历,一举成为纳斯达克钦点的“纳市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