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内一个仅能容纳几十人的小型教学讲堂里却意外地挤满了上百人,一场关于“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的招生咨询会超预期地吸引到了不少正在创业的人,部分晚到的与会者甚至把后排站得严严实实,还有不少人在过道上席地而坐,面对会场内热闹的气氛,李善友显然有些兴奋,时不时地与台上台下互动,而在轮到自己发言时,他更有点激动。
李善友的心情不难理解,李善友现在的新身份是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的主任、创业学兼职教授,这个创投中心就是去年9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成立的一个基于创业教育、培训及创业研究的基地。
这个“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正是他自去年9月加入中欧之后推出的第一档创业课程。“找到42个有潜力的创业者,用商业案例的教学形式花一年的时间让他们聆听成功者各自的成功案例,嫁接各种创业资源帮助这些创业者腾飞。”李善友对此总结道。
身份转变
去年3月毅然离开自己亲手创立的酷6,外界曾一度对李善友未来的去向有颇多的猜测。“有人说我又去创业了,有人说我去搞投资了,今天我想说的是我确实是在创业,我的这个项目就是在中欧的这个创投中心。”李善友说。
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毕业后投身互联网,再到自己创业,翻阅李善友的经历不难看出其每个阶段的选择都在突破前者。而现今褪去创业者的光环,以创业教育的身份再回到讲台,沉淀过后,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再出发的方向。
“现在我百分之百的时间都放在这里,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会把它作为主业来做,我觉得这是我天命所归的地方,比我做创业、投资更有意义。”李善友露出招牌式的微笑。
李善友坦言,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他的回答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者没有哪一个教授比他更理解创业者的心境。“创业者是非常艰难的,创业者同时又是非常孤独的,在创业过程中,的确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分享、来共同成长。”
然而,如果只是仅有这么一点还不足以吸引到他,李善友自认为是一个需要大刺激才能做大事情的人。在谈及“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项目时,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新项目,我是用创业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在没有太多资源和预算的情况下,我需要自己去做资源整合。”李善友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这就是创业,只是换了个平台罢了。如果什么资源都是现成的,那还有什么意义,我反而会觉得没意思。”
创业者需要教育
李善友对于创业有这样一种描述:早期第一步相当于海军陆战队的排长,创业者刚开始的任务是面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冲上沙滩占领一个小阵地而不被敌人打死。现在很多中国草根企业具备这一点,能找到机会并切入,然后快速地获取用户成长起来,早期阶段可以游击战,但是后期却会碰到问题,因为企业发展一定需要依靠团队,到了一定阶段后一定会面临正面的冲突,如果还是认为只是扔两颗******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就错了,相反需要快速的学习和自我进化来规范企业。
然而,创业者需要教育吗?反过来说,一个人受过培训就可以去创业了吗?这个问题曾让李善友颇为纠结。但在思考之后,他认为,创业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欲望是一个创业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武器。“能不能从排长做到连长、团长、旅长、司令,这其中学习能力和创业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创始人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再怎么说都不过分,如果一个创始人不学习了、不成长了、不兴奋了,陷入自己的行为模式里,这也一定是一个创业企业最大的瓶颈所在。”
所以在李善友看来,虽然创业精神是不能培训出来的,但是管理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视野是可以提升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也让他坚定了做创业教育的决心。
而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李善友打算从创业研究做起,现在他案头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个中国创业案例的数据库。“之前写案例大多都会关注大公司,关于创业的案例写得比较少。”但作为一个创业过的人,李善友深刻感觉创业初期的经历才是最鲜活的素材,对于未来企业的基因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创业、个人的创业研究方向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范畴。”
向同行取经
国外著名的商学院都是有创业中心和投资中心这样的设置,而这在国内却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在迎接从无到有的挑战同时,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了李善友瞄准这个新方向的最佳蓝本。
在美国,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200多所大学开设创业创新的学位教育。在美国大学里还有100多家创业研究机构、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此外,全球100强的商学院中有56所也设立了创业与创新的学位教育。
李善友认为其中最好的两个学校是Babson College和斯坦福大学,前者定位创新创业,全部培养创业家、企业家,它的设计逻辑是按照创新创业融资发展为上市公司的逻辑线展开。而后者则在工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纷纷开设创业的课程,它的课程设计逻辑是围绕着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展开的,并已为硅谷创造了60%的主收入。
为此,李善友准备先自我学习。这个月他将前往Babson College及哈佛大学学习,而下个月则计划去斯坦福大学。“我们希望跟同行多学习,无论是Babson College强调的创新创业的融资技巧,还是斯坦福大学关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做法,我都想去取取经,借此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