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资本大鳄间嬉戏
拉里与谢尔盖把起初矜持的红杉资本的魂勾起来的同时,已作好了对风险资本的防范之策。
当时的拉里与谢尔盖只是看起来像中学生,但他们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早已对红杉资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其中,对方在投资思科一案中的表现让他们心生戒备。
此前,红杉资本曾成功投资思科公司。但他们投资后不久,认为公司创始人不善经营,于是动用资本的力量,把创始人赶出了公司。随后,红杉资本为思科找来一个新舵手,这就是约翰·钱伯斯,他曾是没落的王安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红杉资本的想法很有意思,他们认为只有经历过失败的经理人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危机,并避开陷阱。钱伯斯此后可圈可点的表现,证明了红杉资本的厉害之处:既能选准合适的创业者,又敢在合适的时机冷酷地“罢黜”公司创始人,把企业交到更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手中。
在硅谷中,资本力量赶走公司创始人的故事屡见不鲜,譬如科莫多、苹果、SGI、3Com、Borland、康柏等公司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投资人与创始人起初眉目传情,后来怒目相向,这让人想起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句话。
不过,创始人与资本力量之间的博弈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有时是创始人错了,有时则是资本力量的误判,有时则是双方都有错。苹果董事会1985年 驱赶乔布斯,现在很多人认为那是苹果董事会的一个历史性错误,但《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一书评价:“早年的乔布斯在管理实践和领导素质上有着致命的缺陷,罢 免乔布斯的苹果董事会成员中许多人,至今也不认为当年让‘早岁那知世事艰’的乔布斯出局是个错误。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当时不选择斯库利,只怕苹果公司会 死得很快。”
到了拉里和谢尔盖准备融资的1999年,这些历史上的风云早已成为创业者熟知的典故。此时的谷歌需要资本的孵化,拉里和谢尔盖没有理由拒绝红杉资本——这个硅谷最出色的风险投资商伸出的橄榄枝,但是他们准备驯服资本。
拉里和谢尔盖脚踩两条船地向另一家投资大佬KPCB公司发出了邀约。KPCB老板约翰·杜尔和他们见面后,被其折服,决定向谷歌投资,不过,他也想独占谷歌的这20%股权。
拉里和谢尔盖于是从有求于人的处境中走了出来,开始气定神闲地面对两家风险投资商争着向自己献媚。
谷歌早期的雇员曾在《GQ》杂志上称:“莫里茨和杜尔都希望单独与谷歌达成协议,于是最后演变成了拉锯战,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公司的创始人在此问题上,是这样坚守自己的底线。”拉里和谢尔盖让这两家公司平分这部分股份,联合投资谷歌。
莫里茨对拉里、谢尔盖的决定很生气。他想单独拿下这20%股权,这不仅仅是投资利益可以最大化,而且是为红杉资本把控谷歌的未来之路埋下伏笔。
多年以后,莫里茨透露红杉当年投资谷歌有多重目的,除看好其未来发展潜力这个可以上台面的理由外,还有一个他当时不会告诉拉里、谢尔盖的计划: 这就是利用谷歌对雅虎公司进行侧翼防护,因为红杉资本当时对雅虎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雅虎当时的商业模式很清晰,而谷歌的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红杉计划 帮雅虎把不赚钱的搜索业务进行外包,谷歌可以承接这项业务。莫里茨说:“我们对谷歌的看法是,它可以促进其他网站的业务,尤其是雅虎的。”就是说,在红杉 资本的整体投资计划中,谷歌原来只是一个棋子。
拉里和谢尔盖当时不可能知道红杉资本的“良苦用心”,但他们对资本势力的提防,显然帮他们绕过了此后可能碰上的许多险滩暗礁。
双方僵持了一个月。最后,他们通过中间人给莫里茨和杜尔发出最后通牒:“我们再给他们两到三天时间,如果他们还不答应我们的条件,那么一切都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