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派:豪门的烦恼
按照《商业银行法》,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对实体产业进行直接投资,但在混业经营开始的大背景下,五大国有银行采取了迂回的方式,在香港设立投行子公司,如工银国际、建银国际等,然后再以外资的身份回到内地进行投资。
从2009年开始,各种银行系PE现身中国资本市场。工银国际率先与江西省政府合作设立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由工银国际与江西省当地的投资公司各占50%股份。
而建银国际的动作更加迅猛,2009年以来,建银国际联手诸如长江电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建银投资等诸多产业金融巨头,先后发起设立国内首家医疗产业基金、航空产业投资基金、环境保护股权投资基金等6只人民币产业基金,其基金规模和数量均居银行系基金领先地位。
银行派PE优势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商业银行的强大背景,因其有现成的网络渠道和高端客户资源,募集资金强势。其二,投资手法和工具较多,不仅有股权还有债权,未来如果再将并购贷款组合在一起,则更加强大,堪称巨无霸,在做大型的并购案上有优势。比如,挖掘可以并购的客户项目,通过并购,进行相关产业整合。
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激励机制。正是因为银行系PE强大的背景资源,许多年轻人从业几年之后就会增加一些别的地方从不具备的资历和经验,尤其是积累项目、人脉资源,如果激励机制不到位,他们就会拍屁股走人。因此,银行系PE已经面临人员流动过频的压力。
因为银行系PE很难做到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全到位,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体系相比,如果薪酬高出太多,肯定不容易实现,但市场化的PE都有比较高的薪酬。
银行系基金最大的弊端是其隐藏的风险,既做贷款,又做投资,没有很好的防火墙,风险容易被掩盖,最终风险要由大股东来承担。
尽管如此,银行系相当程度上改变了PE市场的竞争格局,强大的人才、资金、人脉背景和项目资源,让民营PE感到压力不小。“我们看到有银行系的基金来考察项目,马上就撤了。”一位民营PE的投资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券商系:天使还是魔鬼
天使还是魔鬼?这是市场对2009年开闸的券商系PE的惊呼。
2009年,IPO开闸以及创业板开启,携“保荐+直投”优势的券商直投业务进入黄金发展期。券商直投“第一梯队”——金石投资、国信弘盛、海通开元三家券商直投公司,他们已有多家参股公司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并有多家实现退出,其收益都是成倍放大。
截至2011年7月底,“保荐+直投”IPO退出项目数最多的是国信弘盛,共有10个项目实现IPO,在创业板股价高峰期,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倍以上,位居券商直投首位。
如果以2011年8月8日收盘价计算,国信弘盛直投浮盈共计11.2亿元,投资回报4.7倍。国信弘盛持有长盈精密450万股,投资成本仅为4950万元,然而却为其带来2.38亿元的浮盈,成为浮盈最多的一单。
券商直投业务自2007年试点以来,到2011年年中已有34家证券公司获准设立了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总体为216亿元,28家直投子公司已经正式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计229个,投资总额102亿元,29个项目已经上市。
然而,券商直投从开始就不断遭受市场的质疑。
质疑主要集中在是否滥用保荐优势、是否过度包装和突击入股并高价发行。甚至有不少声音呼吁,券商既当股东又当“中介、裁判”,这是绕不过的腐败,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输送,应该完全叫停“直投+保荐”模式。
北京大学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券商直投业务很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PE腐败:“你不让我投我不让你上市,因为上市通道掌握在我这儿,如果让我便宜点投,一上市就可以高价套现。”所以他建议,第一,券商要尽可能做母基金,第二,如果做PE,要跟券商的直投业务建立防火墙,也就是说,我投的业务就不保荐不承销了。
有人甚至认为,券商直投模式的暴利引发了社会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是导致创业板“三高”现象的重要因素。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券商直投的暴利不在券商直投本身,而是市场制度环境的问题,比如审批制,导致上市资源稀缺,公司一旦上市,股价都要翻番,这让券商直投公司从中钻了空子。另外如退市制度不健全,中小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这些都是导致新股发行股价过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