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陈玮和证券时报记者聊起了跳槽深创投的旧事。当时,他在大学教学一个月加补贴收入有一千多块钱,父亲对于儿子远赴深圳找工作的期望薪资是至少不能少于三千块。“没想到深创投第一月就给我发了8000多块,乐得我全部取回家数了一遍又一遍,电话回家报喜让老父亲吓了一跳。”谈及这段往事时,陈玮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份坦诚,让人感受到言者的率真。
而这份率真也延续到了如今的工作中国内某个大城市成立了一个5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两次向东方富海伸出橄榄枝,邀请东方富海去做管理机构(GP),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原因很简单,不符合东方富海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陈玮说。
难道钱咬人?不是。事实上,眼下东方富海正在“自找麻烦”地募集美元基金。陈玮开玩笑说,募集美元基金对他们来说就是“自找麻烦”:花大价钱请最好的中介机构,募资对象是正儿八经的洋人,而不像一些国内机构募集美元基金实际找的只是国外的华人;另外,光是准备材料就足足用了8个月时间。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富海上一期25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从开始募集到资金到账,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半月。
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在陈玮看来,首先,如果能成功募集到真正的美元基金,让黄头发蓝眼睛的出资人(LP)都能自愿给钱,表明东方富海的规范度和专业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美元基金的LP最成熟,选择GP全靠数据说话,这对东方富海也是一个检验。其次,美元基金的LP对人民币基金的LP也有一个教育和参照的意义,对培养国内LP的成熟也有好处。
“自公司成立以来,东方富海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家有些西式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但是我们并没有具体将哪家外资机构作为一个榜样。创始团队的想法就是做一个人民币LP看得懂,外资LP也看得懂的创投机构。”
这是执着,有些偏执的坚持。
采访到最后,对于记者提出的未来公司希望能有多大规模、多少人员、多少项目上市等具体问题,陈玮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终极目标是希望每年给投资人带来税后25%左右的回报率。”也许,对于陈玮来说,如何考量业绩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LP的回报率始终要放在首位。
PE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募资上,而不是投资上。陈玮认为,只要每一期基金LP都愿意给钱,那么就最能证明GP有获得高收益的能力。GP要在这个市场上混,第一个是靠品牌,第二个是靠专业化,第三个就是业绩。而业绩不是说某个项目赚了多少倍,而是整个基金的回报。
现在,东方富海管理着超过7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已经超过陈玮这群创始人原来预想的规模。“原来的设想是三十几个人,管理50亿元左右的基金。”他笑着说,未来预期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稳定在100亿元左右,投资方向则进一步往专业化发展。“这一天会很快到来。我们希望东方富海能在行业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准,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大和快。”
在整个行业都比较浮躁的当下,这份淡定,也让我们看到一位学院派商人难得的清醒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