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君集团设立首只私募股权基金--苏州和达基金,该基金落户在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预计总规模达5亿元,主要集中在pre-ipo阶段,投资境内业务。管理人将按照国际成熟市场运作模式,侧重于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内未上市成长企业的投资。
和君集团是中国本土最具规模的管理咨询集团,有近1000人的咨询师队伍。和君资本是隶属于和君集团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主要投资类型为Pre-IPO、Growth Capital、Buyout、产业性投资及控股。此次由和君资本发起的苏州和达基金,其投资理念和逻辑依然秉承和君咨询的"咨询+投资"模式,主要投资目标为:计划在1-2年内上市的成长性企业之股权。
和君资本合伙人王立:PE将进入深耕细作时代
苏州和达基金设立后,和君资本合伙人王立就国内PE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接受了时代周报专访。王立认为,在当下,PE机构应该积极的进入市场,做好投资组合,先把资源占住,然后在徐图发展。当然,也要有自己核心的打法和策略。否则只能赚一些机会主义的钱,形不成长远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大胆预测,未来PE机构中的佼佼者一定是现在在行业深耕或者区域深耕的人。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当下PE市场的火热现状?
王立:原因有三。其一,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高速发展成果,亟需在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方式体现,这是现在国内PE市场热得发烫的一个最主要的宏观原因。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历经30年积聚,当初的小作坊、小厂子,现在都已经变成了颇具规模的现代企业,有的甚至已经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但30年来,这些企业的发展大多是通过自我积累加银行贷款的方式,很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方式把未来收益折现到现在,以股权换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可以说过去30年资本市场只是少数人的游戏,PE投资更是闻所未闻。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让股市火爆起来;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财富效应的巨大刺激下,上市愿望俞加迫切,纷纷浮出水面。这个数字非常庞大,为PE行业提供充足的潜在标的——简单以2010年GDP40万亿为基数计算,折成年销售额5亿以上的企业足有接近8万家。
其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健全和通道不畅通为PE行业蓄积了一大批优质的拟上市企业。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以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到今天还不到20年。上市指标一直以来是稀缺资源,甚至一度被国企垄断,民营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上市融资渠道。但是,经济发展到今天又确实积累了一大批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保守估计应该不低于2万家。中小企业的上市潜力并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这就为PE行业提供了极好的Pre-IPO投资机遇。这种机遇还将保持相当的一段时间。虽然从09年新股发行改革和创业板推出之后,上市指标的稀缺程度有所缓解,发审会高通过率已经成为常态。根据截止10月底的统计数据,2011年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部的审核通过率都保持在80%以上。但是,相比中国目前逐渐浮出水面的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只要证监会的上市核准制一天不改变,国内IPO市场就还将保持僧多粥少的状态。在目前的发审会审核格局下,每年的上市企业是有理论极限的。以每周三次发审会,每次审核4家的极限数值计算,一年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各可以审核600家左右,合计1200家,以80%的通过率计算,每年新上市家数不超过900家。实际每年达到500家就已经非常惊人了。这也可以从国内券商投行部门得到旁证。目前,券商投行和企业之间,基本上还是券商投行挑企业的多,在有品牌的券商面前,中小企业话语权还是比较小。
其三,国内资本市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PE投资提供了宏观制度上的保证,尤其是退出渠道上的保证。国内PE市场从06年以来逐渐火爆,有比较深刻的制度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从06年开始,以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公布和合伙企业法的实施为代表,从立法上为PE投资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06年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为PE投资提供了市场准备。第三,一系列有利于投资人的税收政策和并购重组新政的实施为PE投资提供了政策准备。第四,09年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和创业板的推出,为PE投资在国内的退出提供了新的渠道,投资退出时间和进程大大缩短,直接刺激了行业发展。
时代周报:全民PE时代,活跃其间的淘金者们有哪些特征?
王立:从资金类型方面划分,国内PE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简略分为外资PE、国资PE和民资PE三种类型。总体来讲,市场格局是三分天下。外资PE是整个市场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这包括高盛、凯雷、红杉、IDG等外资机构,还包括弘毅、鼎辉等“国际型的本土基金”。 国资PE其实比较复杂,目前在市场上主要有产业投资基金和国资金融机构直投两股主要的力量。此外,还有一些早期的国家扶持的创投企业,比如深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