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资PE人士分析,PE、VC纷纷做基石投资、乃至做PIPE投资(投资已上市公司),其背后的原因都是目前PE、VC竞争过于激烈的后果,目前所有二级市场的股价皆走低,一级市场的估值仍未显著下降,这种情况下,PE、VC没那么多好项目,不如去投一级半、二级市场,价格低不说,流动性还胜出。
今年上半年,多家知名基金都做了PIPE投资,现在PIPE投资已成为常态。据清科集团统计,近11月,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有PE机构参与,后者共投入31.23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金控和凯石投资非常活跃,都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
流血上市的背后:聊胜于无
前述外资投行人士并不认为此刻的香港市场叫“阴云密布”,他认为,在美国市场目前还对中国企业紧闭大门的情况下,香港还能发出这么多中国概念股,已经非常不错了。
一位外资基金合伙人分析:“企业上市有成本,不会因为募资差个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就不上市了。看起来上市的企业都在定价区间下限发行,但下限也是企业家能够接受的价格。对于企业家来说,往往更看重成功上市融资,获得下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此外,上市对激励士气亦大有帮助,一般企业的高管多有股权激励,上市了,他们手中的股权至少是有市价、未来可流通;如果不上市,那些就是一张纸。”
上述合伙人指出,如果是他投资的企业,面临此当口,也是先看企业是否迫切需要钱发展;如果需要钱,要么上市,要么他们机构再投资,但对于企业家来说,上市发行价格再低,也比私募价格高;对于私募基金来说,自己投资的企业上市,总比不上好。权衡下来最好的解决方案,往往还是企业上市更能达到多赢的结果。
一位在香港的投行人士指出,12月上半月,多家企业扎堆上市,主要原因是要赶在今年上市。在香港上市,一般多由承销商的分析师先去见各机构,进行为期一周的“预路演”,随后才由企业管理层去做真正的路演,这一过程又要一周半到两周。对于国际机构而言,圣诞节是大假,圣诞节前两周基金的人就陆续开始放假。再晚一些,企业就无法路演了,自然更没法上市。
必须赶在年前上市,背后跟今年香港联交所规则微调有关。今年过聆讯的企业,如果要明年才上市,就算没过6个月期限,也必须由联交所再审阅。这一过程虽不难,却会拖时间。况且明年一季度有春节,很多买港股的国际机构,实际上是其在香港的分支机构,所以春节前后也不是路演的良时。再往后推若是过了6个月,企业则必须重新排队聆讯。
综上可知,虽然叫价不高,对于企业的股东来说,上市比不上市好,早上市又比晚上市好。故港股出现了一个聊胜于无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