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背后是意境
这是一个在“7天”内部广为流传的故事。
2001年,尚未治理的珠江臭气熏天,何伯权在江岸购置了一套房产,周围人不理解他为何会选择这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段,何伯权说,任何跌到谷底的事物都会有触底反弹的一天。——那年,他刚刚离开乐百氏。
虽然“7天”的员工很少见到这位董事长,甚至连郑南雁也只是在董事会时与他碰碰面,但这丝毫不影响相互间的亲近感。“何先生不是一个从公司报表来判断企业运营好坏的纯粹投资者。”在这个浮躁的投机时代,何伯权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投资。
或许作为经营者,当年经历了与资本方“达能”的严重分歧,如今同样作为投资人的何伯权,伤于资本,亦醒于资本,学会了避免在同一块石头绊倒。
用郑南雁的话说,何伯权选择项目,首先会花大量时间研究项目前景,考虑要是自己做能不能做好。一旦毫不犹豫投了资,他便会撒手不管,给予经营者最大程度信任。在“7天”例行的董事会上,何伯权会从郑南雁的角度出发,讲出他所看到的市场信息、竞争态势和企业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出建议。而郑南雁在汇报工作时,也会把“7天”经营中的问题全部摊开。“何先生是个有气量的人,即使在会议中同他拍桌子,提反对意见,他也不会介意。”一个近观,一个远眺;一个战略,一个策略。
在郑南雁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用篆书写成的“胸怀”二字。让郑南雁引以为豪的是,他们这群酒店行业的门外汉,带着各自的思想与经历进入“7天”,不断碰撞灵感,不按常理出牌。并且“7天”员工身上的创业激情,并非建立在一时的鼓吹上,而是有成熟的上升机制与公司结构作支撑。
何伯权节奏
毫无疑问,“7天”的发展速度惊人,何伯权与郑南雁之间的伯乐故事也令人津津乐道。然而,“7天”仅仅是何伯权归国后投资的数十个项目之一。
2001年,何伯权团队高唱一曲《朋友》,转身泪别乐百氏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临别时撂下的那句话也依旧振耳发聩,特别是在娃哈哈与达能的资本矛盾甚嚣尘上的今天——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上的第一课,“中国企业要融入世界,就要接受西方企业的游戏规则,对中外企业来说,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如同当年大气地离开,六年来何伯权绝不向达能戳一枪,而他确在不断学习,包括去哈佛访学,包括在美国精研服务行业。更重要的是,暂别江湖之后的何伯权对往事进行了长久反思。反思的结果不得而知,但故友旧部谈起何伯权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何总无论是思维,还是视野,都已换了一个境界。
采访中,记者从何身边的人口中得知,近几年来,何伯权每年还会安排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去做义工。
而放眼何目前正在建构的投资帝国,诸如连锁酒店、大型医疗、办公用品甚至鸭脖子、钻石网,老何投资的企业可谓五花八门,毫无章法可言,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同点的话,只能说这些项目背后的负责人或者是他的旧部,或者是他多年深交的朋友。在故友旧部看来,何总慈眉善目,重义气讲感情,朋友有难不会不帮。当年将乐百氏卖给达能,除了乐百氏的五元老,也有一些旧部跟着离开了乐百氏。虽然离开,但是他们的联系并没有中断,这些人甚至还以姐们兄弟相称。而深受何伯权赏识的郑南雁们,身上也有很多共同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大企业接受过系统的锻炼,对所从事的领域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创业的热情,或许正是这些感染了何伯权。在他们身上,何能找回自己当年带领年轻人创办乐百氏的乐趣。
或许,对47岁的何伯权而言,他确是在低调地淡出公众的视野,淡出江湖;但是江湖,却依旧不乏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