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克规则的监管大棒正步步紧逼。
1月10日,市场传出消息,高盛集团最后一个大型自营交易团队计划离职,在伦敦创办一家独立的对冲基金。这只以丹尼尔·博纳托佛(Daniele Benatoff)和阿里尔·洛斯基斯海斯(Ariel Roskishas)为首的自营交易团队已从欧洲对冲基金Brummer & Partners获得3亿美元投资。
在美国大型投行自营部门纷纷自立门户背后,他们与投行却悄然避开金融改革法案的监管视线,以更隐秘的方式,维系着后者的高额衍生品投资头寸。
自营部门的新出路
自营部门明星交易员自立门户创立对冲基金,在高盛已不是新鲜事。
在前述二人发起设立对冲基金消息前,去年10月传出,高盛一个自营业务团队将在今年初转投私募投资机构KKR;2个月后,高盛自营交易部门主管摩根·斯泽(Morgan Sze)决定组建一只名为“Azentus Capital”对冲基金,规模10亿-15亿美元,包括约12名分析师,且整个交易部都将来自高盛。
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沃尔克规则,银行只能向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小规模投资,上限不得高于银行一级资本的3%。去年6月底,高盛在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投资额度高达276亿美元,其需要在7年过渡期内剥离百亿美元对冲基金资产。
这对高盛或许是难以承受之重。截至去年前三季度,高盛税前利润101.32亿美元,其中投资与借贷等自营交易部门就贡献了27.24%。
《经济学人》预测,受金融改革法案实施影响,2013年摩根士丹利、高盛分别将缩水2%和10%。
当前美银行业投资对冲基金的比例普遍超5%,要符合3%上限,资产剥离道路依旧“道阻且长”。
投资银行针对沃尔克规则的应对措施,要么将自营交易团队拆分为独立的对冲基金,要么将自营部门员工转到其他资产管理部门。
此前,摩根士丹利与自营贸易主管Peter Muller达成协议,允许他的交易团队在2012年底成立一家新公司;摩根大通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则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另类投资业务,以接收来自自营交易部门约45名交易员。
神秘的“利益输送链”
自立门户背后,美国投行明星交易员与老东家间,仍或明或暗地维系着一条剪不断理还乱的“纽带”。
一方面明星交易员发起的新对冲基金,仍需要通过投行资产管理部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基于以往的工作关系与信任度,投行经纪部门还会向他们提供更高的杠杆融资额度做投资,及必要时期的短期贷款资金“援助”。
“除了能增加投资银行经纪业务收入,多数此类对冲基金,还将承担投行剥离高风险衍生品投资组合的任务,多通过暗池交易进行。”一家美国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表示。按照沃尔克规则,美国投资银行只能保留利率、外汇、金银掉期等交易部门,必须尽快将衍生品交易业务(包括信用违约掉期或大宗商品期权衍生品等)分拆到附属公司。显然,这种分拆必须交给“值得信赖”的机构。
在他看来,明星交易员自立门户的对冲基金与大型投资银行间的利益输送链要受到监管,一方面得在募资、杠杆融资等业务设立防火墙,另一方面则必须对黑池交易模式加强监管。
但这也未必治标治本——投资银行与所剥离的自营部门或对冲基金资产之间的亲密联系,往往是通过人在悄然传递。
去年7月2日,花旗通过场外交易将价值40亿美元对冲基金业务出售给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天桥资本(SkyBridge Capital)。花旗负责管理上述资产的Raymond Nolte,摇身一变成为天桥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