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投资银行 >> 浏览文章

知音欲上市引争议 毕淑敏称其缺乏道德底线(3)

2012-5-4 6:15:03北京日报 【字体:

至于文章中涉及的具体内容,于和伟经纪人说,有一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搜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并带有“诽谤”意味,可笑至极。比如文中提到于和伟在事业低潮期,曾经想过自杀,是妻子挽救了他。

于和伟的宣传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说:“我们工作人员看到了这篇报道,但是于和伟没有看到,他并不知道自己上了《知音》,因为他从不看《知音》。”这位负责人说,公司不想就此事予以回应,“我们从来没认为它是一本新闻杂志,在我们眼里,它更像一本小说期刊。”

《知音》追逐名人之迫切,不少北京媒体人都领教过。《北京晨报》一位记者回忆说,她就曾数次接到《知音》杂志编辑的电话,对方力邀她写一些明星八卦。

这位记者以忙为由加以拒绝,编辑的电话还是三番五次打来。终于,编辑向这位记者发问:“你平时怎么上班呀?”记者答:“坐地铁。”对方遂采取激将法:“你怎么还坐地铁呀,我们稿费一个字一块钱,你给我们写稿,我们再给你编编,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一万元。”

但是,拼命追逐名人自然会付出代价。《知音》就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

听说“知音传媒”即将上市的消息,作家毕淑敏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么还能上市呢?”

毕淑敏极不情愿地回忆起往事。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向来言语温婉的毕淑敏至今难掩气愤。

毕淑敏说,2009年,曾有人要采访她,让她谈谈自己和儿子的事情,“儿子一直要求我不要在文章中涉及他的情况,我说,如果你要采访,就去找我儿子。”但毕淑敏的儿子没有接受采访,让这对母子感到震惊的是,关于母子俩的事竟然变成了铅字,印在《知音》杂志上。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文章甚至把毕淑敏儿子的单位公之于众,“很多电话接踵而至,让孩子无法上班。”

毕淑敏选择了法律维权。“我一纸诉状将《知音》告到了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2009年11月,法院判《知音》3个月内公开道歉,并赔偿我10.1万元精神损失费。”但《知音》杂志并未在3个月内发表道歉声明,而是拖了14个月,所谓的道歉声明也出乎意料,“那只是一块口香糖那么大的道歉声明。”

时至今日,毕淑敏依然认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

令人质疑的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知音》为迎合大众文化消费、猛追名人的时候,却忘记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的自身责任。《知音》的这种做法还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讨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张颖就曾表示,媒体掌握着公共话语权,消息一旦发布,就会使很多人相信,所以,媒体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才有公信力。

然而,关于《知音》的公信力,在读者中却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其中信赖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更有人从信赖者蜕变为怀疑者或反对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读者对《知音》的信赖甚至保持了长达数十年。女读者张华清说:“十几年来,我一直都很喜欢《知音》杂志,这里面的故事教会我很多,也让我了解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让我学会了保护自己,善待别人。”

也有读者表现出对《知音》的执著依赖,甚至有读者认为自己的故事惊天动地,想通过贴吧寻找《知音》作者。山西省寿阳县的王俊仁在贴吧中说:“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的写作题材,但我接触的记者很少,想拜托您引荐或介绍一些朋友,把我的故事发表在《知音》上。”

根据王俊仁公布的电话,记者找到了他。“我今年57岁了,在我们县城最大的汽配中心当工人。”王俊仁在电话里表达了他对《知音》的信任,“这家杂志社敢说话,我看了十五六年了,哭得多了。”

王俊仁说,汽车上广泛使用的指示倒车镜是他发明的,1998年就申请了专利。“为了搞专利发明,我生活相当困难,2000年前后几乎倾家荡产,我的故事太感人、太曲折了,读者看了一定会落泪!”

有意思的是,就在王俊仁寻找《知音》作者的同时,曾经和他一样,同是《知音》忠实读者的王燕琴,却在互联网的召唤下,抛弃《知音》已达三四年之久。

王燕琴是王俊仁的女儿,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在山西太原卖服装。“十几年前,传媒还不发达,消息闭塞,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假,尤其是明星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现在知道的多了,就觉得当年太傻了,什么都相信。”

王燕琴明确表示:“我们家三四年前就不订《知音》了,那时家里可以上网了,网上明星的事儿多了,比《知音》好看多了。”

也有一些读者对《知音》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读者赵伦满腹狐疑地说:“《知音》看起来是一本无所不知的杂志,人家在家里说的悄悄话,和爱人做的私密事,凶杀案件的点点滴滴……它都可以描述得丝丝入扣,连当事人所说的话都知道。”他戏称道,莫非当时《知音》的记者们就在旁边?

更多的读者却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岁月的流逝,转变了态度。一位读者说:“我还是上初中时读过《知音》,现在再也不会看了。”他没有掩饰自己对《知音》的不屑,“光看封面标题就令人大倒胃口,像《妈妈啼血声声唤,空姐沉睡5年就要起飞》、《恩人变成死刑犯,为你把根留住善恶两重天》等等。这种标题实在过于煽情,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大抵是一笑置之,根本不会浪费时间看这种无聊的杂志。”

上市后能否提升

杂志品位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受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集团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据知音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