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如果实际控制人同时是企业董事长,对由自己创立的企业,往往更具有责任心。但时下,上市公司的“甩手掌柜”越来越多。
据本报记者统计,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非同一人的上市民企多达281家,占总上市公司家数的8.52%。其中,董事长与实际控制人非亲属关系的上市民企就多达231家。
在231家公司里,家族气息浓厚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愿意让权的相对较少,只有11家来自创业板,46家来自中小板,总计占比24.68%,其余均来自沪深主板。
“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分离的原因很多。”一位大型私募的研究员告诉记者,“有的是大股东对管理团队放心,有的是因为管理团队阻止新进的大股东,或者是大股东自己不想做董事长承担太多责任,还有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大股东没有控制权,董事长由别的股东联合推举的。”
尽管造成董事长与实际控制人分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上述231家实际控制人与董事长分离的上市民企有三成集中在5个行业。它们分别是目前正受调控的房地产行业,以及零售业、电子元器件制造、纺织服装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除此之外,上述231家上市民企也是问题多发、高管频动之地。这里面,有44家是ST公司,有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经或者现正身陷囹圄,如黄光裕和黄俊钦兄弟俩,有些则被处罚,如ST天目实际控制人章鹏飞、*ST银河实际控制人潘琦等。
房地产、零售业占比最多
风水轮流转。
房地产,曾经是众多商人眼中最赚钱的行业,从传统行业转型做房地产的公司不计其数。如今,却是屡受限制、苟延残喘的境地。老板要么另觅其它赚钱法,要么玩起了“投资”和金融。
统计发现,在231家实际控制人与董事长分离的上市民企中,房地产企业和零售业公司分别有18家,同列首位。
上市的民营房企里,新湖中宝(600208.SH)、华业地产(600240.SH)、顺发恒业(000631.SZ)、丰华股份(600615.SH)等均是实际控制人与董事长分离。更甚者,有些实际控制人压根儿就没当过董事长,如亿城股份(000616.SZ)、荣丰控股(000668.SZ)、阳光城(000671.SZ)、等。阳光城的实际控制人吴洁和亿城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芦清云都是女性,相当低调。吴洁是公司的监事,而芦清云则没有出现在公司高管之列,外界对二人的情况知之甚少。
正遭受网络购物冲击的零售板块也是实际控制人当起“甩手掌柜”的多发之地,与房地产公司一样,有18家的实际控制人与董事长非一人。如新华百货(600785.SH)、成商集团((600828.SH)、秋林集团(600891.SH)、豫园商城(600655.SH)、三联商社(600898.SH)等。
原料、人工涨,行情低迷等种种因素导致纺织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如ST欣龙(000955.SZ)、ST迈亚(000971.SZ)、华芳纺织(600273.SH)等去年净利下滑超过100%,一季度ST迈亚和华芳纺织的净利下滑又超过了100%。包括上述三家在内的11家上市纺企有些是控制人做了一段董事长后换做他人,如华芳纺织控制人秦大乾,有些压根就没当过董事长,如ST欣龙实际控制人饶勇。
由于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更多新兴国家和地区正逐渐成为新的电子元器件主产区。有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元器件今年上半年,融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双双下滑。这一行业也成为老板逐渐撤离的多发地,共有12位电器元器件上市民企的董事长非实际控制人。
另外,还有国外龙头企业都在谋取转型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国内共有11家通信设备制造的上市民企的实际控制人没有直接掌舵上市公司,如中创信测(600485.SH)、亨通光电(600487.SH)等。
创业大佬热衷玩投资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房地产、零售、电子元器件制造、纺织服装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近年来的上市企业中占了较大比例”,甫瀚咨询董事总经理崔楠指出,在上市之后,为了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些企业往往会优先选择分离模式,加快现代企业的改造步伐。
如果选择了分离模式为了优化管理模式倒也无可厚非,可是多位“大佬”却玩起了投资,或者热心矿业等炙手可热的“来钱快”项目,与主业渐行渐远。
如新湖中宝的实际控制人黄伟早就致力于投资,其头衔仅剩新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几年来,新湖中宝、新湖控股陆续对大智慧(601519.SH)、贝因美(002570.SZ)等进行了股权投资。2011年1月28日,大智慧登陆沪市主板,新湖中宝持有其6435.19万股,成本仅3.52亿元,最高的时候涨至接近5倍,按目前股价算,也已翻倍;投资贝因美470万股,总投入5710万元,目前价值近亿,最高的时候价值2亿多元。另一笔得意之作是新湖中宝对金洲管道(002443.SZ)的成功投资,当时成本1亿元,目前已逾2.5亿元,最高时曾超过4亿元。
除了PE投资,“新湖”还热衷金融领域,包括入主湘财证券、创办新湖期货、入股成都农商行、盛京银行、温州银行、吉林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资本运作方面,新湖中宝董事长林俊波是其得力干将。除了投资,新湖中宝去年宣布以6.4亿元巨资收购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德日存呼都格区煤矿探矿权。
国际实业(000159.SZ)实际控制人张彦夫同样热衷于投资。现年53岁的丁治平自2005年6月便担任国际实业的董事长,而张彦夫则一直担任监事长。一年多来,国际实业在金融、投资领域动作频频。去年,公司董事会授权控股子公司北京中昊泰睿投资有限公司在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新股申购、公开及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股票二级市场交易等,投资额度不超过3亿元,授权有效期为三年,后又增加额度2亿元,共计5亿元可进行证券投资;今年7月份,国际实业花了1.05亿元从深圳市中航投资管理公司受让了万家基金20%股权。
当公司发展到瓶颈、盈利不再时,被认为暴利的矿业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下一个逐鹿点。除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房产大佬如新湖中宝、华业地产等“涉矿”,一些没有盈利能力的ST公司也开始“挖矿”,如ST博信(600083.SH)、ST合臣(600490.SH)、贤成矿业(600381.SH)的前身ST贤臣等,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都当起了“甩手掌柜”,另觅他人掌舵公司。
分离之痛
分身乏术的“大佬”只好把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重担给予他人,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公司里,充斥着ST、被调查、坐牢、高管频动、减持等热门话题。
“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分离的模式,可以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更好地避免一人治理模式中惯有的决策模式单一、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崔楠指出,但职业经理人可能在不熟悉公司文化和发展前景的情况下,采取过于激进的改革道路和治理方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董事长跟实际控制人意见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上市房企里,实达集团(600734.SH)算是高管最“动乱”的一家。2010年10月,大股东因陈炎怠慢重组罢免了其董事长职务,2011年1月任命的臧家顺只当了16个月的董事长,便“工作变动原因”辞去了这一重要职位。
身陷“质量门”、“离职门”、“伪高新门”的贝因美上市后的9个月内,就有两名董事长先后辞职。第一位是创始人谢宏,公司上市3个月后便因健康原因离职,后来上任的是在贝因美工作近10年的朱德宇,意外地在任职仅9个月后也辞职。据一位机构人士透露,谢宏当时的离任是公司内斗的结果。
“实际控制人如果当了董事长,对自己创立的企业,往往更具有责任心,在选择经营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多地考虑企业本身的利益,而且基于创业家的敏感性,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崔楠认为,很难说哪种模式对企业更好,只能说哪种形式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