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轶航最新的一篇文章《联邦制的腾讯内部分歧》,揭示了这样的一个惊人的事实:负责微信“商业化”拓展的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生活电商部,与负责微信产品研发的腾讯广州研究院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汇报和从属关系。
换言之,戴志康与张小龙二人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从属关系,前者的生活电商部负责推进微信的商业化,而后者带领的广研则从产品层面继续把控微信。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机制,“联邦”这个词用得很好,美国首创的联邦制是正面与负面都非常清晰的制度,可以理解为张小龙把自己不擅长的商业化交出去,对于绝对的产品洁癖者而言“商业化=钱=dirty”,而商业化的基础都是需要基于产品的改变与调整,张小龙只需要稳坐钓鱼台把控大局,保持简单与快速是他的目标。
回顾我之前的两个观点:1、微信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腾讯自己,广研这样一个天高地远皇帝不管的特区,才造就了QQ邮箱、微信这样的产品,同样也会造成微信与腾讯已有产品的割据与冲突,例如QQ与微信某段时间非常强烈的对冲,这是既得利益者面对新兴崛起势力的下意识反应。
但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无论微信自身14个月2亿用户的高速成长,还是马化腾有意识的偏向都足以让那帮躁动的家伙明白,谁才是未来。当差距不明显的时候,可能那些老人还能强烈反弹,但如果差距已经达到仰望的程度,移动客户端超过2亿用户的就那么三两只,很可能另一个还是手机QQ,马化腾发话说 “终于到了”,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争的了,再斗就是不服从大局了。
手机QQ被微信超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前者是PC QQ时代的移植品,需要考虑腾讯的产品布局,QQ空间、邮箱、门户等等,在五年前初生的时候它是最有力的新军,但五年后的它已经是负重前行,维持尚可,要谈创新与自我超越则太困难了。微信是一个按照新时代应用的标准重新设计,它在最开始根本就没有考虑“我是腾讯的产品”、“我需要为腾讯做什么”、“我能够从腾讯得到什么支持”,简单与快速让它开始流行,大家开始觉得手机QQ太复杂,我个人的感触是,微信推出QQ离线消息接收后,身边大量朋友手机QQ在线率急剧下跌。
2、微信是腾讯的下一个机会,这个定义基于移动是下一个机会的大前提。目前移动应用的用户数,没有几家能跟微信PK,而且这帮人的活跃度还颇高,这样的景象跟当年的QQ初生之时何其相像,市场上根本没有能够被称之为竞争对手的产品。所以腾讯可以有足够多的试错机会,电商、O2O、社交、游戏都是可以想象的空间,推动腾讯战车继续前进。
在这样的基点下,以张小龙为首的微信团队将无法独善其身,以前微信是广研的,现在则是腾讯的,而且还是战略级产品,那么就有了很多需要服从大局的时候,而且越往后这样的机会越多。商业化将会在未来2-3年成为主线,张小龙与他的广研团队将会退居幕后,做一些跟产品的事情。开放与所谓的联邦制度有助于缓解这个问题,但无法根治,除非马化腾能默许让广研从特区升格为独立王国,组建完全独立的市场、营销团队,不过我并不认为事件会向这个方向转变,因为改变与成本太高。
最大的一个疑问,微信是真开放还是假开放?
这个疑问很多都有,大家也不只是对微信有,对新浪微博同样有。客观来讲,开放的前提是能够赚到比不开放更多的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五分钟的开心农场连续从腾讯QQ空间分到费用不菲收入后,然后就被腾讯一笔钱给买断,很简单,平台是我的,我让你玩才能玩。
在中国,在目前互联网的大格局下,好不虚伪地讲,开放不过是一个“让开发者给平台打工”的遮羞布,我不否认微信团队或者新浪微博团队都有一些纯净的开放信仰者,但对于大公司而言,如何保证收入、股价才是重点,不开放是等死,彻底开放可能会给对手一把捅死自己的刀子。
所以,马老板会说那句经典的“开放不是我割肉给你”,真开放都任何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都不现实。对于微信的开放,我们还是听其言观其行,能赚钱就赶紧赚,如果做大了被腾讯收了那也是不错的结局,不失为一种变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