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Ozoops的澳大利亚网站窜红互联网。因其定位、网站风格与国内豆瓣网极其相似,不少网友振臂高呼“国外山寨版豆瓣”,并纷涌而至进行围观。亢奋的网友迅速攻占了Ozoops。很快,Ozoops首页便布满了网友恶搞的“山寨”、“豆瓣”等汉字。
山寨的逆袭?
网友的黑色幽默透露着另一种悲哀。在这个山寨横行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从Web应用到移动互联网,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豆瓣的出现无疑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吹来一阵清风。尽管豆瓣的“书影碟”模式与国外不少服务有重叠,如图书分享网站librarything.com、音乐分享网站ilike.com(后改为MyspaceMusic)等都先于豆瓣,豆瓣九点其实也参考了GoogleReader的一些特性,但没有人认为豆瓣是一个山寨味浓厚的网站。
借鉴创新与复制山寨是很容易辨识的。豆瓣把若干个相关领域整合为一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艺氛围。豆瓣的“follow”机制甚至早于Twitter,阿尔法城的乌托邦式的社区模式更像是一次社交网络的拓荒实验,这些都是鲜见的闪光点。
尽管有网友查证Ozoops可能是华人针对海外市场的项目,但豆瓣的价值确是毋庸置疑的。
豆瓣模式能复制吗?
回到Ozoops本身,这个“豆瓣”服务能否在国外生根发芽?相比较豆瓣,OZoops的形态还非常简陋,它仅包含了电影、图书和音乐三个领域,没有小组、小站也没有订阅服务“九点”,UGC模式使其在初期涵盖的内容还非常有限。更关键的是,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OZoops充其量是一个书评、乐评和影评的聚集地,或是一个乏善可陈的wiki,而豆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社区。在国外,诸如Anobii、Amazon、IMDB事实上已经承担了单纯的书评、影评的作用,其原始需求已然得到满足。
社交往往是活跃内容最重要的前提,豆瓣的成功与高质量的用户密不可分,更关键的是特色的书评、影评和乐评等内容高度适应了国内用户的需求。国外往往活跃着一大批专业的书评人、乐评人和影评人,这类题材的文章也常见诸报端,它多由媒体人承担。而国内,在这一领域“意见领袖”不吃香的情况下,这一需求就开始由社区所承担。
意图在国外复制一个豆瓣模式的SNS并不现实,不过借助Facebook的强大影响力,做一个平台上类似豆瓣的应用倒是值得尝试。
谈谈山寨
中国互联网创业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ideas,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要迅速在占领一席之地,光有idea又是不够的。弱肉强食的商业战法则,要将一个未经市场验证的idea推入市场,对于实力薄弱的初创公司是要承担极大风险的。因此,快速复制并尽快聚集用户成为最稳妥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者顶着被责难的风险也坚持做copycats的原因。
沉疴已久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山寨文化将延续至何时?腾讯CEO马化腾在去年TechCrunchDisrupt大会上这样说道:
“这是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但这个不会再继续持续下去,不建立自己的创新基因和文化,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能长久下去。”
要推陈出新,不要陈陈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