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寺库创始人李日学准备做二手奢侈品业务,但他周围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生意。二手奢侈品通常通过典当行或者那些零散的二手奢侈品寄卖店进行交易,但这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做大的生意。
典当行的主营业务是放贷,是融资服务而不是商品交易,它更像是一家金融机构。而二手奢侈品店虽然直接面向消费市场,但由于在奢侈品鉴定和售后保养方面的不足或缺失,加上内地消费市场相对于香港和日本本身较为分散,所以很难做大。
寺库通过建立鉴定评估技术中心和养护中心,很好地解决了前期鉴定和后期养护的问题。同时通过线上商城+线下体验店的模式,将分散的消费者很好地组织了起来。据李日学提供的数据,去年寺库销售收入2亿多元(公司从中获得10%左右抽成),近几年平均每年保持着几倍的增长。注册会员50余万人,活跃用户(3个月内完成一次寄卖、购买或者保养)2万余人。
今年5月,寺库宣布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除了美国IDG资本,参与此轮融资的还有VentechCapital(银泰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及森合投资(CreholChina)。
在寺库之前,李日学做了许多年的传统贸易生意,身边聚集了一批消费能力不错的朋友,在1990年代末就常有朋友春节带家人出国购物。到了2007年的时候,李日学发现在朋友的聚会中,类似“上次花几万块买的东西用起来真不合适”、“朋友送的东西没法用,又不好再转送别人,不知道怎么办”这样的感慨开始多了起来,这让李日学萌生了做二手商品寄卖的念头。
在当时,根据中国旧货业协会的统计,国内每天的闲置物品总额超过5万亿元,其中礼品市场造成的大量闲置物品总值就超过5000亿元,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李日学判断,国内二手商品交易的巨大存量市场已经形成,并将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及消费层级的提升而快速发展壮大。
2008年7月,寺库项目正式启动,网上商城上线。10月,寺库寄卖的首家线下体验店在济南海蔚开业。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里,寺库并未将品类聚焦在奢侈品上。只要是用户的二手闲置商品,都可以在网上或者体验店中寄卖。当时店铺里的寄卖品从儿童玩具、冰箱、电视、天然翡翠手镯到名贵的服饰、LV箱包应有尽有。“就像一个杂货铺”。
李日学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一方面儿童玩具、二手家电等生活物件的寄售价值太低,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寄售品种在流通和品类管理方面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2009年下半年,团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应该专注于高端奢侈品寄卖。2009年7月寺库租下北京建外SOHO100多平方米的店铺时,已经彻底告别“杂货铺”,成为一家专门经营二手奢侈品寄卖的公司。
奢侈品市场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调查报告》预测,未来10年到1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40%,近200亿欧元的增长将来自中国内地市场。行业里一般认为二手奢侈品是一手交易的市场规模的5%至10%。
如何吸引第一批顾客,是摆在李日学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刚开始在北京开店的时候,李日学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而是通过朋友和熟人的介绍,尝试性地找顾客过来寄卖。而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第一次的寄卖体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继续来这里寄卖,这也就是李日学最下功夫的地方。
在寄卖的过程当中,第一步便是对寄卖商品真伪和成色的鉴定,这同时也是寄卖过程中最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