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1日证监会将IPO企业的预披露时间提前至初审会后,由于“监督周期”进一步拉大,拟IPO企业隐藏的问题被充分曝光,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的监督效果立竿见影。据同
IPO数量、募资规模下降,也已影响到作为生态链一环的保荐人。据本报记者了解,为争夺项目和资源,多家券商已经采用或拟采用裁掉部分劣质保代降低投行成本,并加大了对优质保代和熟手的争夺的竞争模式。
预披露新政
改变IPO审核生态
去年12月30日,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预先披露时间等问题的通知》,要求发行人将预先披露时间提前到反馈意见落实后、初审会之前,自2012年2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证监会同步披露在审企业名单和审核进程,使IPO企业从正式受理申请起就接受公众监督。在此之前,申报企业只需要在发审委会议召开前5天预先披露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而IPO新政将披露时间提前至初审会之前,大约提前了1到3个月。据统计,自预披露新政实施半年以来,逾800家拟IPO企业被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由于“监督周期”进一步拉大,不仅被举报公司增多,甚至有多家公司“知难而退”。出现这个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社会各界监督之下,拟IPO公司隐藏的问题被曝光。
截至8月14日,46家公司被终止审查,另有24家公司处于“中止审查”状态。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倒在发审会之前。更有皇明太阳能等14家企业撤回上市材料。
一位保代认为,大面积被终止审查,和预披露提前是有一定关系的。该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预先披露大幅提前后,审核中的IPO项目几乎都会遇到举报。不过少部分是真举报,多数只是想‘赚钱’而已”,他说,“真举报一般是竞争对手或前员工之类的,这种是真的想阻止企业上市,另一种就是一些公关公司甚至媒体,这类举报无非是图钱。但不管哪种目的的举报,对申报企业都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毕竟,企业如果真的毫无瑕疵,恶意举报也是没用的。”
本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预披露提前后,举报比以前更多,导致预披露之后的审核进度推进较慢。而目前,只要是实名举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门都要受理。
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压力随之增大,因为举报信中反映的问题,投行、会计师以及律师都会被要求进一步核查。 业内人士介绍,被终止审查的企业,小部分会被证监会劝退,大部分是自己主动撤材料的。还有一些企业停在初审中,实际也被中止审查了,最长的甚至可以在初审状态停留7-8年。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预审和反馈会环节,申报企业主动撤回材料的情况,比统计中的要严重得多。全年撤回材料的项目,实际上比被发审委否决的项目更多。
目前能够达到预披露或上会的拟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在今年3月左右,甚至有的更早,其当时提交的财报仅为包括2011年在内的前3个会计年内。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很多公司的经营状况都有较大滑坡,有些行业景气度甚至跌到了谷底。监管层在初审这些补充上来的中报财务数据时,就尤为审慎。
创业板显然在新规之后成为了重灾区。有些企业在报告期内业绩不能持续增长,但创业板一般被要求高成长性,一些投行对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现象没有深刻认识,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一些企业业绩大面积下滑,这样一来,企业实际已经不符合发行条件,遇到这种情况,申报企业就会主动撤材料。
也不光是创业板,一些申报主板上市的类似行业也有相同情况,如5月10日,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被终止审查。6月27日,皇明太阳能主动撤回材料,据悉,皇明太阳能撤回原因就是因为存在非经营性资产过大、业绩不佳、持续盈利能力存疑等问题。除预披露时间延长,新政实施后拟IPO企业的预披露时点将前移约1个月,也给行业带来不小变化,因为,这意味着企业从预披露到上会的正常间隔应该在1个月左右,并且实际上,新政实施半年后,拟IPO企业尤其是主板公司预披露到上会的周期远远超过1个月。
据资料,截至8月14日,愈80家企业已发布预披露材料但未上会。 从已上会企业看,从预披露到上会的间隔普遍长于1个月。除去部分新政前已申报的项目外,主板从预披露到审核的间隔一般在2个月左右,甚至有耗时超过4个月的企业,如慈铭健康体检3月23日已预披露,直到7月27日才上会。创业板的周期间隔相对较短,但也有超过3个月的情形,如南京大地水刀4月12日预披露,7月27日才上会。此外,安徽国祯环保、元征科技、信音电子、莱斯信息、崇达电路、志诚泰和数码等企业等待上会都超过了3个月。
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企业上市速度。按最近两年的平均上会通过率70%-80%来算,而进入初审中的企业达到700家,在发审委阶段,每年过会200家-300家,证监会已经受理的企业早已超过1000家,按照目前的IPO速度,一半以上的企业走不完上市之路。
投行承销费率暂无影响
保代溢价即将消失
今年以来申请IPO企业的过会率一直不高。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申请IPO上市企业的审核通过率已经连降两月,较之往年,今年的新股发行审核更加严格。
今年首两月过会率较高,分别为81.82%和83.33%;3月,通过率75.68%;4月,通过率77.42%;5月份达到84.91%的高值之后便连续下滑,6月和7月IPO企业过会率分别为76.92%和72.41%。最值得一提的是,8月上半月,无一家首发申请企业上会。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做IPO项目没有以前好做了。除了竞争激烈外,新政策多也使得投行现在找项目报材料也以前更加谨慎了。“过会率下降,和股市一直跌不无关系,这也会影响到发行速度和数量。另外,现在管理层对IPO企业的审核更为关注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了。这样比较多有硬伤的企业就遇到了障碍,这也是过会率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在好多保荐人都放慢项目速度,想等有些政策明朗一些了再上报。”关于收入,他表示,“虽然市场整体募集资金金额和投行承销收入双降,但承销费率今年还没有太大变化,不过未来就不好说了,因为现在监管层审核卡得更严了,不过会成为大概率事件,做项目压力很大。 现在很多投行都会设一个较低的保底承销费,主要担心上市之后市盈率太低收入太少。”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8月14日,IPO实际募集资金为852.4亿元,承销收入45.6亿元,占比5.35%;去年同期的实际募集资金为1802亿元,承销收入为97亿元,占比5.38%。
承销费率虽然变化不大,但行业总体收入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的45.6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47%。此外,今年前7个月有高达31家保荐机构零项目发行,占全部76家保荐机构的比例高达40.79%。
这些新情况使得市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投行争抢优质保代、淘汰劣质保代。一方面,尽管投行的项目过会速度下降,但整个行业储备的项目却有增无减,因此各家券商不得不加大了对优质保代和熟手的争夺。一方面,因为双人双签政策背景和IPO放缓,使得本已过剩的投行通道闲置率进一步上升,因此,今年出现了很多券商想通过裁掉部分劣质保代降低投行成本的方式。这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保代处于无项目状态,加速投行通道的过剩。有业内人士戏谑的对记者表示,所谓保代,只是有保荐代表人资格的投行从业人员,签字时才是代表保荐机构的保荐代表人,不签字时就是普通员工。一系列新政之后,保代作为资格的溢价即将消失。
另一位投行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十几人带几个项目从一家证券公司转投另一家了,这两年股市低迷,保荐代表人严重过剩,投行一再再降薪,团队只能加速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