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由于心肌梗塞,33岁的郭
郭熙敏的去世,让本就处于重压之下的投行业再起波澜,更引发了各界对这个行业的思考。
“事实上,投资银行并不如外界想象的光鲜和充溢着高收入,很多投行人员无法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有着很深的痛苦和烦恼。”一位保荐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保代时时处于高压之下,本来一项很严谨的工作,现在却被搞得像娱乐圈,被公众猎奇,被媒体渲染。”
郭熙敏在微博留下的最后签名是“脚踏实地,为国家卖力”。这是一个保荐代表人的典型路径:出生于农村或是小城市的草根,少年勤奋,一路名校毕业,通过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进入众人艳羡的投资银行,繁忙奔波于各地项目之余,备战通过率极低的保荐人考试,最后成为一名保荐代表人。
从2004年开始,我国保荐人制度已运行8年,8年时间造就了一个独特的保代群体。截至今年8月,这个群体已达2183人,平均年龄约37岁。
作家韩寒在小说《三重门》里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而对于保荐人来说,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公众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的压力,也构成了这一群体的三重门。
其一,按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如果项目出现问题,首先的追责对象是保荐人,严重的甚至被取消保代资格;另外,如果保荐项目上市当年业绩下滑50%的话,证监会将重点追溯保代的责任。在国外则不同,招股书主要由律师撰写,财务审计则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但在国内,中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保荐代表人便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不但要对自身工作负责,还要检查律师、会计师的工作。在监管压力加大、新规不断推出的今天,面对越来越重的保荐责任,保荐人时刻处于高压之下。
其二,由于外界对保代收入的渲染,公众对这一群体反感情绪较为强烈,认为保荐人似乎舒舒服服地就会拿到动辄数百万元的收入。但实际上,保荐人的收入可能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据记者了解,在国内某家大型券商的分配机制中,如果当年没出项目,税后收入大概几十万左右。
"我们这些行业坚守十几年的人,大熊市经历过,工资打折熬过,长期出差,牺牲了亲情、健康,也就是前几年收成好点,但仅两三年而已,如今的收入也仅仅能在大城市买套公寓房,结婚生子,难道值得媒体如此渲染吗。”一位保荐人对记者表示。
其三,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保荐人很难找到平衡。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投行人员常处于出差在外的状态,由于大城市项目有限,往往要去比较偏远的中小城市做项目,一拼就是几个月甚至数年,到了项目申报期,又要频繁奔波于证监会与项目现场之间,几个项目连轴转,通宵熬夜、加班赶材料已是家常便饭。
郭熙敏生前在微博中写道:“我已连续出差3个月!什么满月,什么百天,我都错过了。在熬夜加班的这一刻,我想到了死亡。一个师兄因为过度劳累导致白血病去世,追悼会上我提醒自己要多照顾好自己,工作永远只是工作,身体最重要。但如今,身不由己的打工者,忘却了生活和身体,只有无能为力的宿命感。”
一语成谶,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越来越激烈的业务竞争,越来越重的责任,牺牲家庭生活、牺牲健康的高强度工作,已成为郭熙敏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昨天,在郭熙敏的微博中,一位网友留言道:“愿您在天堂那边一切安好,天堂那边没有投行、熬夜和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