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首轮股权质押式回购证券交易的联网测试刚完成。第二天下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
据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第一批9家试点券商分别为: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齐鲁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和国信证券。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婷预计未来该业务的空间可达万亿以上,年底融资余额有望达500亿元。根据当前股票市值,按照50%的标的券折算率,10%的业务参与度,孙婷预计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上限为1万亿以上。以3%的净利差计算,该业务将为券商贡献净收入超过300亿。约定购回业务当前规模约250亿元,预计股票质押回购业务推出以后,将带动业务规模进一步增长,年底有望达到500亿元。
要求9家试点券商低调
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5月24日,9家试点券商高管、两所一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在上交所召开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启动座谈会,为期一天。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动员会,二是券商准备方案的交流会。
会议下午结束的时候,参加会议的九家券商都收到了同一条短信,这个短信就是说禁止参与试点的九家券商以任何形式对外宣称这块业务的试点资格,不得高调宣传。
“不高调宣传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不给监管机构带来太大压力,因为不是所有的券商都参与,只有9家券商能取得首批试点资格,非常珍贵;第二个就是肖主席执政之后鼓励低调做事,把事情做好,不要像券商做通道业务做的很张扬,没有什么意义,”华南一家券商负责人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越体现这次业务机会的稀缺性和业务价值很高。
据了解,一年前,上交所率先提出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探讨,今年春节前后两个交易所正式将《管理办法》上交给证监会,5月17日,肖刚对《管理办法》进行了内部批复。
抢占先机
某券商业内人士介绍,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率先参加了上交所的股票质押业务论证。
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是基于约定是购回业务发展起来的,而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此前在约定是购回业务方面做的不错,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上也提出不少建议,所以上交所从数家试点券商中选择了这三家。
光大与齐鲁证券则是最早在深交所提交方案的券商,并积极推动券商体系外资金对接股票质押业务,即股票质押回购的资金不仅可以来自约券商自有资金,还可以与券商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想对接,与社会资金对接,扩大资金来源。
据了解,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光大证券都是融资融券部门,或者信用交易部为主导推动该业务,齐鲁证券则是资产管理部门在积极推动。
“我们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准备已经一年了,对客户的游说有一段时间了,这些客户都是自己营业部的客户。”一家试点券商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主要做系统测试,确保可以上线,做好客户储备和资金储备。测试主要是跟交易所,证券结算公司的联测,还要做多笔、多轮测试。”上述人士说。
对于上述9家试点券商来说,能够争取到首批试点资格,也就抢到了占领市场的先发优势。而且这一市有望做大,甚至能与超越银行和信托。
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认为:银行与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开展股权质押贷款业务。但银行贷款审批放款时间长,而且普遍存在贷款不能马上使用,需再次存入银行这一现象,增加了融入方的资金成本;信托虽然无此问题,但放款时间一般慢于券商,而且成本也高于券商。因此,券商开展这一业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魏涛认为,股权质押式回购是一项典型的资本中介业务,中信、海通等大型券商在托管市值、净资本实力上都处于领先,因而受益度更高。
相对于双融业务,由于客户进行股权质押融资融入的资金没有任何使用限制,因此质押回购业务有更广泛的客户基础,空间更大。
中信证券测算:国内股权质押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元,融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股权质押式回购业务推出后,预计公司初始可投入资金50亿元以上,远期可达到200亿元。中信证券在2013年3月形成的《中信证券创新业务汇报》中表示,截至2012年底,中信证券累积完成股权质押融资规模约25亿元,年化收益率平均在10%上。
华南一名券商负责人指出,此前中信证券开展的多是场外质押,与信托挂钩,是非标的,而股权质押式回购是场内质押,场内的效率高,资金来源广泛,风险处置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办法,风险处置比较得当。
“场内质押有制度支撑,一切都是系统化、标准化、体系化的,该业务开展起来后,此前的场外质押都会慢慢萎缩。”该负责人说。
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交易所内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实现快速登记、快速融资、快速处理和多种出资主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