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动听的空想棒杀微众银行幼苗“刷脸”放贷 ?

2015-1-7 9:40:54虎嗅网 【字体:

    

动听的空想棒杀微众银行幼苗“刷脸”放贷 ?

    在

总理视察微众银行并见证第一笔贷款后,不出所料,众多国师关于民营银行的宏大描述和设想纷纷出炉。官方报道中以这样一句话总结微众银行的优势,“该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需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

    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作为一个金融民工,我看到的是为了凑出一个值得夸耀的创新模式,用彻底对专业金融知识置之不理的态度,硬造出“人脸和大数据放贷款”这样匪夷所思的新闻点。能够理解国师们急于看到传统银行业被颠覆的急迫心情,可如果真按这个路数发展下去,想想一年前吹捧微信红包攻无不克、现在扼腕微信红包好牌打坏的捧杀和棒杀,下一个被高高举起狠狠摔下的可能就是微众银行。

  十三年前的银行危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不甘寂寞的分析人士总在不断向你强调,刚刚发生的那件事是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转折。可惜的是,这些转折点很容易扑空。

    2002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这样一条新闻,《爱立信“倒戈”,中资银行感受“倒春寒”》。当年的爱立信是非常牛的手机厂商,自然也是南京地区的银行重点客户。根据传言,由于国内银行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客户需求,爱立信就把贷款一口气还完,去投奔在上海开设网点的美国花旗银行。由此引发的争论一直延续到2005年左右,很多内容都是中资银行将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笔下的棋局与现实中的市场彻底是两码事。围绕南京爱立信倒戈的反思之所以平息,不是因为总结出让人满意的道理,而是因为这种反思越来越像一个笑话。在这十年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众多股份制银行蓬勃发展,外资银行们并没有实现大家担心的逆袭。甚至到了2012年,著名的德意志银行主动关闭了中国境内的个人银行业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始终难成气候。

    各位当然可能感觉当年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远不如现在的互联网巨头。问题是,当年外资银行手里是很有几把货真价实的刷子能抢走爱立信的,现在的微众银行透露出什么独特的本领呢?

    这就又回到那句被广泛引用的总结,“该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需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

  人脸和大数据怎么放贷?

    此条新闻一出,立刻有人吐槽说,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连信用评级都要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了,不知道美丽和憨厚哪张脸能换来更多的贷款?人脸识别技术放在这里之所以显得古怪,因为它只是一个客户身份识别技术,和放贷款最核心的信用风险彻底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把人脸识别放在这里的最大可能,估计是实在找不到其它亮点了。

    人脸识别,关系到的热点是微众银行需不需要依赖实体网点。这确实是互联网最强大的地方,以往很多需要面对面才能办理的业务,都可以逐步放到网上去。如果进一步追问,传统银行们把多少业务搬到了网上呢?在和朋友们聊到现代商业银行时,让他们猜测银行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这是我非常钟爱的小把戏。大部分朋友会凭直觉猜测20-30%,少数人会咬牙猜到50%。当他们得知真实数据后,都会感到吃惊。因为平时大家看不上眼的这些传统银行,差的电子渠道交易占比也在80%左右,最高的股份制银行两年前就突破90%。当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依靠人力面对面的交易占比都在20%以下,试图100%网络交易的竞争者优势又在哪里呢?

    至于大数据信用评级,则更像一块遮羞布。传统银行放贷款的时候,没有大数据这么洋气,通常用的是模型打分。比如你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加一分;曾经有信用卡不良记录,减一分;最后根据打分的结果来判断能放多少贷款。银行的做法有很大缺陷,例如很多金融领域之外的数据很难获得,就没法加到打分模型中去。所以银行管贷款的人经常会偷偷查电表水表之类,就是为了增加判断借款人的数据来源。

    大数据颠覆了打分模型的做法吗?设想一个高大上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妨叫“基于社交关系链的创新型金融大数据”。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把你的QQ纪录或消费纪录通过模型打分,再根据打分高低判断该给你多少贷款额度。实际上,“无需财产担保的信用评级贷款”,不就是国内已经发行四亿张的信用卡和遍地开花的小额贷款公司嘛,阿里和京东没有银行牌照就已经推出消费信贷对掐,身为银行是不是该更有追求一点?

    问题是,身为银行一旦想对实体经济起到影响大局的贡献,贷款余额是绕不过去的指标。小而美只是样本,总量上不去就没资格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涉及规模时,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模式仍然是最佳选择吗?银行放贷款的硬性标准不是存款能拉多少,而是资本金有多少。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对资本金的消耗更大,微众银行在规模上迅速成长的难度也更大。纵然腾讯千亿美元身家,也填不满银行资本金这个无底洞。

    至于万能的大数据能不能代替抵押品,这是肯定不行的。管银行的条条框框除了国内的监管法规,还有全球通行的巴塞尔协议。要想成为举足轻重的银行,必须按苛刻的巴塞尔协议办事,靠互联网思维改造不了次贷危机之后严控金融风险的大趋势。

    动的空想与不动的务实

    在2007年前后,大家发现GDP这个指标描述的经济增长无法让人满意。这时,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美丽的空想去改造GDP,比如侧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还有侧重人民生活质量的“幸福GDP”。相比之下,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没有选择这些更动的空想指标,而是用“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贷款量”这三个看起来一点都不创新的老土指标观察经济增长。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克强指数,用来观察经济增长的效果远远好于中看不中用的“绿色GDP”和“幸福GDP”。

    这也是腾讯的微众银行以及肯定很快也要亮相的阿里网商银行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民营银行的意义在于,更灵活的民营企业成为银行的发起人后,腾讯和阿里这些中国互联网领域顶尖的企业能够探索的路径多样性,远远超出当年制度最创新但仍然是由中华工商联组建的民生银行。更务实一些吧,腾讯征信和阿里的芝麻信用不也同时在征信领域破冰了吗?可以探索的路径很多,可以突破的领域也很多,只是这些工作未必像互联网圈子的新产品那样让人感觉个个创新又颠覆。如果硬要用动的空想去给新起航的民营银行打气助力,恐怕只会起到反作用,让忽高忽下的捧杀和棒杀压垮微众银行这样的金融幼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