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不少企业,被卷入到多个互保圈中。就像平静海面下的漩涡,浙江境内各个崩坏的互保圈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其中。资金链断裂、银行抽贷、供货商催债,甚至开始蔓
与此同时,浙江各地,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救火运动”。无论是温州、杭州萧山,还是东阳、诸暨,各地政府纷纷用数以亿计的地方财政,设立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为企业度过贷款危机。
用地方财政拯救民营企业,让各地政府保持着“只做不说”的低调。对企业而言,转贷正规化后,不再需要去非正规渠道找钱,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风险,但同时也伴随着授信被银行降低的可能。
一场“看不见的救火行动”正在浙江展开,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效,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十亿转贷资金援助温州民企
每趟在深夜抵达温州新火车站的动车,总会经过这样一段奇异的景色—本应一片漆黑的车窗外,亮着密密麻麻的红色灯光。这些全是温州各类民营企业厂房楼顶的灯箱。
每到夜晚,无论是做服装皮革,还是生产齿轮拉链的企业,全都变成了这一盏盏灯箱。这样的场景,要在以往,会被看做是“世界工厂”兴旺繁盛的证明。但是今天,每盏灯箱的前景,似乎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1200多家企业歇业。在温州,更是有8.1%的企业出现了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现象—灯,随时有熄灭的可能。
与浙江其他城市一样,温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除了减免税费、简化办事流程等一些常规手段以外,设立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被看做是一项最直接手段。
该资金由温州市政府出资设立,帮助温州市企业解决到期银行贷款转贷资金周期的困难。据了解,去年10月设立的转贷资金规模为5亿元,先予拨付2亿元。不久,该资金的规模被扩大到10亿元。
根据实施办法,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帮助主营业务稳定,因对外提供担保、履行担保义务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或因融资余额较大,在多家银行融资且担保链复杂,易引发连锁反应,对行业及温州龙头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等。企业使用专项资金的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同期应急转贷总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费用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由受委托银行一次性足额向企业收取。
温州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为止,应急转贷资金已经面向温州市的企业发放100多笔。
在杭州萧山,同样的帮扶措施也在进行着。杭州萧山区设立5亿元的政府应急专项资金,为萧山区本土企业解决融资贷款难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这5亿元的资金,全部由萧山区财政出资。
正规转贷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温州市联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融资担保领域的转贷业务,在温州是近段时间才开始实现正规化的。
此前,企业在面临银行催贷时,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过桥费”。但是“过桥费”往往意味着高额的服务费或利息,“有时甚至是高利贷”。
2011年,温州市政府不仅出资设立转贷资金,还下发《关于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服务工作的通知》,引导有信用有实力的融资担保机构开展转贷应急业务。联银融资担保便在此后增设了应急转贷业务。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发放了16笔,共计2883万元转贷资金。
在陈群看来,转贷业务的出现,正好符合企业“短贷长用”的现状。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往往把流动资金贷款投到固定资产投资上去。因为固定资产贷款是很难申请到的。”陈群说,这一情况,在前几年货币政策松的时候,尤为明显,“银行往往也鼓励企业多贷款,以扩大企业规模。”
但是由于投到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回报的,当货币政策收紧时,企业便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还贷。“现在企业利润那么薄,资金回笼速度大大减慢,一年期的贷款,很难还得上。”
因此,很多企业便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社会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高利贷、互保圈也就随之出现。
相较于传统的民间融资,转贷显然更为有保障。其操作流程是:在银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为企业续贷的前提下,由担保方垫资为企业偿还贷款。在银行向企业发放全部贷款后,这笔贷款应直接转账至担保方指定的银行账户,用于归还担保方的转贷资金。从整个操作流程看,企业除了服务费以外,没有出一分钱,但是其还贷期,事实上已经延长了一个周期。
“整个转贷流程走下来,企业需要支付的服务费,不会高于国家规定的4倍银行利率。”陈群说。
“这样的操作流程,使得资金直接在银行和担保方之间流动,避免企业拿到还贷资金却不还贷的风险。”温州一家担保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申请转贷是企业无奈之举
“银行的续贷承诺书,是转贷能否成功的关键。”陈群说。为此,温州市政府专门拟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资金服务操作指引》(下称《指引》)。在时代周报记者得到的《指引》中,第一份附件,便是由温州市经信委、银行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的三方合作协议框架。
这份协议,要求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的银行,协调本行及上级行相关信贷政策,确保《续贷承诺函》所承诺的应急续贷资金及时到账,并实时划入丙方指定账户,保证应急转贷资金安全。
申请转贷虽然成本低、风险小,但是“对企业而言,申请转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陈群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企业之所以要去社会上找“过桥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希望银行对其资金状况产生怀疑。
但是一旦企业向政府、融资担保机构或者银行申请转贷,银行必然会怀疑企业的融资能力。为此,温州市经信委承诺,企业申请应急转贷资金,绝对不影响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相关银行、联络组及有关单位更不得随意泄露企业情况。
“表面上看授信等级是不受影响,但经手银行今后会不会对这些企业多个心眼,就很难说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同样的忧虑,也在联银担保得到了印证。“有转贷需求的企业一定很多,但是真正愿意走正规流程来申请转贷的,现在看来,并不是太多。”陈群说。
财政垫资尚需制度监督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除了温州、萧山以外,如衢州、湖州、义乌、东阳等多个市、区级政府出资设立了应急转贷专项资金。
事实上,政府出资设立转贷专项资金,并不是一项自上而下的政策。至今为止,浙江省级层面,也并未出台过相应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出资,为企业提供转贷服务。各地牵头操作转贷资金的,也不全是一个系统内的部门。萧山区主要由财政局操作,温州市则由市经信委操持,而东阳市甚至由组织部下设的企业工委来主管转贷资金的运作。
与此同时,各地转贷资金的设立,也都显得较为低调。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对此态度暧昧。“大家都在默默地做,谁也不想说。”萧山区财政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萧山区甚至对内达成了“只做不说”的共识。
由地方财政出资,为部分民营企业过关。对社会舆论而言,这样的操作模式显得过于敏感,并且有一定的风险。
浙江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认为,如果政府将这类直接为企业垫资的行为,当作是一个长期,但是非制度化的帮扶措施,肯定不合理,“但是如果专门成立一个风险性的担保基金,就另当别论了”。
在金雪军看来,政府出资帮扶企业,如果是为了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减少,并不是不可以。“有的企业,主业做得很好,纳税很高,还能解决很多就业,就是因为帮别人担保出问题了。这样的企业,就该救!”
为此,金雪军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将目前各自为阵的“应急转贷资金”转变为一个制度性完备的基金,“基金的运作方式,哪些企业可以申请,这些情况,都要加以说明。”金雪军说,“财政的钱,不能只解决一部分企业,要用得透明、公开。”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召开听证会,邀请公众代表、银行代表等人士,一起参与,来讨论到底要不要帮助这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