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6家上市银行已全部交出了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滑已成为共识,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然而,《经济参考报》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尽管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鲜有涉及平台贷,但目前来看,监管层强调的“降旧控新”目标实际上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在依靠“土地财政”收入进行担保的地区,银行平台贷清理工作压力很大,其风险仍不容忽视。
苗头大行平台贷出现“反弹”
众所周知,在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中有80%来自银行贷款,而四大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整个金融机构平台贷款比例接近50%。今年初,银监会在下发的《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12号文)提出了“降旧控新”的总体目标,一是今年各银行年度信贷计划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二是各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当地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三是各银行不得对信贷分类中的压缩类平台新发放贷款。
但是,根据四大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披露的情况看,中行、农行、建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均较上年末披露的数据有所上升。其中,中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4225亿元,不良率为0.33%,拨贷比4.31%。但上年末,中行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仅3949亿元。建行方面透露,“截至6月末,监管类平台贷款余额4425.98亿元,其中现金流全覆盖类占比达到91.33%,较上年末提高5.64个百分点。”但上年末,建行平台贷款余额为4297.64亿元。
农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永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平台贷款余额4142亿,占全部贷款的7%。”尽管刘永生认为,农行的政府平台融资项目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流,有可以变现的资产抵押,总体是安全的。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去年末时,农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3997亿元。
只有工行方面公布,截至今年上半年,工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减少了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7%,较2011年末下降了0.06个百分点,现金流全部覆盖与基本覆盖贷款合计占比近98%。早前,工行行长杨凯生在今年4月份的工行2011年年报业绩发布会上曾透露,截至2011年末,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6800亿元左右,因此,如果按照此数据,则可大致推算到今年6月末,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6777亿元。
正如中行行长李礼辉所言,“未来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只减不增,严格落实还款来源,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禁止进入高耗能产业。”但随着通过发改委审批的地方项目开工,市场普遍担忧融资平台贷款会借此反弹。
一位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地方开工项目中有一部分会涉及到融资平台贷款,因此,不排除融资平台会借机筹措资金以缓解流动性。“当前的政策想转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所以,在这期间,对融资平台贷款是否能真正做到‘控新’很难说。”该人士表示。
压力平台贷总量控制困难较大
早有机构测算指出,2012年和2013年到期的平台贷规模分别为1.84万亿元和1.22万亿元。未来一段时间,部分债务负担较重、在建项目众多、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不充裕的地区,将面临较重的还款压力,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和还贷资金尚无安排的情况。与此同时,银行在按照监管机构要求进行平台整改工作的同时,少数地方出现了规避监管的隐形平台,以及通过类平台公司向商业银行融资或承接原平台债务的情况。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今年以来,银行对平台贷款普遍实施了严格的名单制管理,按“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退出类”的四级分类原则将所有平台客户进行信贷分类,列信贷管理的名单,以及是否给予信贷支持的依据。
通过了一轮的清理后,融资平台贷款初步实现“降旧”。根据央行的内部统计口径,截至2012年3月末,金融机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9万亿,同比下降3.6%;按照银监会的内部统计口径,剔除“退出类”平台公司贷款,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则已下降为6.1万亿。
但是,中部地区一银监局内部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明显,比如7月财政收入增速从6月份的9.8%下滑到8.2%,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支出的大幅增长。另外,在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维持低位。与此同时,未来几年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等都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面临不小的压力,这导致银行平台贷款违约风险仍然不能忽视。
对于融资平台的风险隐患,监管层也有所警惕。前不久银监会召开的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坦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仍比较突出,仍然有少数银行平台贷款不降反升,总量控制困难较大。”具体来看则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够透明,且存在多头融资问题,银行难以估算地方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不利于有效管理平台贷款余额;投资冲动下,部分省市出现新设融资平台增多的倾向,这加大了平台贷款的风险隐患。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表的一份报告同样认为,整体而言,我国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可控,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偿债能力稳固,政府类债务总体可控。但综合考虑各类隐形债务和担保责任后,部分地区的地方债务在按期偿还债务的流动性安排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压力。
趋势或借“稳增长”政策拓宽渠道
“从银行贷款融资只能帮助部分融资平台疏通流动性压力,但长久之计则是需要拓展融资渠道,事实上,监管层方面的态度是希望拓展债券类融资或者进行资产证券化,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在推动这件事。”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据了解,有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也已经在寻求新的资金渠道来源,有的城投公司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凭借支持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获得融资,还有比如借助信托公司渠道退出部分符合监管要求的项目,以此获取资金。
按监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规定,今年平台管理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公司治理完善;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负债率较低,融资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那就可以新增贷款投放。为满足这些条件的“指引”,许多地方对平台进行了整合和重组,以恢复造血功能。
上海银行副行长贺青就曾对媒体坦言,根据银监会12号文指示,今年以来,该行对平台贷采取“大小口径”区别对待:对现金流好的平台公司,进行贷款展期,并投放新的增量贷款,这意味着,银行在某些项目收回贷款后还可以重新放款。
有银行业内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来看,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没有上升,但在中国经济已跌破8%,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对重大在建续建工程、涉及“稳增长”重点项目的融资平台给予一定程度融资支持,有利于避免造成资金断流,保证后续资金投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兵指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化解风险的能力,缓解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资金紧张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融资平台存量贷款问题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