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
6家机构产品上线或内测
今年1月5日,央行下发上述通知,并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拉卡拉信用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6个月。在此期间,已有6家征信机构的产品陆续上线或开始内测,并且已经开始尝试和机构合作测试。
据信息时报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目前测试中的个人征信产品多以评分或评级形式来呈现。如芝麻信用分是较早推出进行公测的产品,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分来直观表现信用水平。
而从个人征信的评分标准来看,上述机构也大同小异。举例来说,腾讯征信的覆盖面包括用户的消费、财富、安全、守约四大方面,这与芝麻信用涉及的身份特质、履约能力、人脉关系、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四方面大都相似,两者对于金融维度的数据偏向并无本质差距;个体网友或因自身境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等级的评级报告,最终使得每个虚拟的ID背后都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属个人信用名片。
市民对评级报告有担忧
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在即,大众的接受程度又是怎样呢?信息时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后发现,虽然专属个人信用名片概念在激发大家注重个人行为方面有积极效应,但同时也遭到大家对于民营个人信用评级报告的担忧。
市民张先生表示,个人征信体系应该是为放贷人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数据库,然而在如今上线的产品中,覆盖标准却包含了互联网电商以及社交领域等范畴,与传统个人信贷征信概念相差较大,“基于此类数据的个人信用评分,真实性又有多少呢?”
信息时报记者也发现,由于各家征信机构的股东“背景”不同,其评分标准也略有差异。如腾讯征信主要是基于QQ和微信平台上用户所积累的数据来对用户进行分析和评级,在其征信覆盖中,除了比较传统偏向的金融数据模型外,还有可能包含网民的社交数据;而在阿里系的芝麻征信中,则囊括用户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任何一个失信的行为都将有可能导致网络ID背后所实名认证的公民个体信用评级受到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由于各自所掌握的数据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采用不同的征信机构进行评分,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还有网友则提出质疑,目前进入试点的民营征信机构大多缺乏个人信用评级经验。在央行钦点的8家民营征信机构中,除了鹏元征信、中诚信征等老牌征信机构外,其他几家民营机构大都无个人征信经验。数据是征信机构的核心资产,这些机构在无征信基建的条件下,是否能铸就出全覆盖、权威专业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另据了解,目前第二批征信牌照的准备工作也已经启动,有消息称,包括快钱、京东金融在内的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都表达了对个人征信牌照的意愿。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