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网站1月6日发布《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下称“天保工程”)二期示范点建设工作,先期确定首批24家示范点单位,旨在进一步挖掘和培育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单位,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快提升天保工程二期整体建设水平。
就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开展天保工程示范点建设势必对工程的科学合理化实施产生重要积极作用;同时,专家也呼吁:应加大对吸纳科研力量参与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以期突破当前天然林保护步入“亟须采取人为技术措施抚育”关口、但相关技术依然不足的瓶颈。
赋予示范点建设原则、目标和工作要求
首批确定的24家示范点单位,分布于天保工程实施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范围内,单位构成包括林业(管)局、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县(旗、区、市)级政府部门等。《通知》确定了各示范点单位建设的相关原则、目标和工作要求。
在秉承保生态与促民生有机结合,确保示范点建设工作符合实际,探索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等一系列基本原则的同时,示范点单位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工程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目标,实现工程区生态环境友好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通知》明确了示范点建设工作的四点要求: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把示范点打造成为对外展示成果的“窗口”,对内带动整体发展的“排头兵”;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将示范点作为完善政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点;三是加强监测评估和经验总结,对示范点进行宏观调控,必要时取消或增加示范点单位;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导作用。
环境差异大,示范点建设必要且必然
对示范点肩负对内带动整体发展“排头兵”的重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植物学科首席专家、研究员臧润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国实施天保工程的范围广泛,所处环境条件差异巨大,林木资源状况也千差万别,因此,根据不同区域呈现出的不同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各具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保护方法,设置典型示范点,必要且必然。
“正是因为环境差异大,所以才有必要设置示范点发挥基础作用并推广相关成功经验,辐射带动相类似的区域一并发展;而不同区域有着一致的天然林保护目标,因此,设置示范点带动整体发展也是必然途径。”臧润国表示,总体来看,天保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示范点也必须担负起完善政策、探索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任。这对工程的科学合理化实施也有着重要积极作用。
中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设置示范点对天保工程的继续推进有着正面作用。以天保工程一期实施取得森林涵养水源和强化水土保持作用“双提升”为基础,新时期的示范点建设也将承担更多的探索试点任务。
正如《通知》指出,天保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和内容比一期更加繁重和丰富,政策和措施更加关注民生和改革,更加关注森林经营和生态安全。蒋高明认为,相较于一期示范点建设的内容,二期示范点建设对外呈现出了“更加关注管理和侧重民生”的新特点。
管理是关键,兼顾民生利益和生态保护
“实施天保工程的关键在于管理,既要平衡好农民因‘禁伐’政策实施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又要确保生态保护的长远大计得以实现。”蒋高明认为,这需要国家补贴资金切实到位,否则或将发生林区农民私自砍伐倒卖木头牟利等政策难以执行的情形。
据记者了解,天保工程二期总投入资金2440.2亿元,相较于一期投入的962亿元有较大涨幅。资金除用于实施必要工程项目外,足以确保相关人员收入及各项保障到位。工程二期方案还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以及基本养老统筹、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同时扩大了对林区农民的经济补偿范围。
“不能让林区农民为了生存和经济利益突破砍伐指标。这需要严格管理,确保工程相关政策措施得以落实。”蒋高明强调,应该实施更加严格的工程核查制度,并将其视为相关补贴资金发放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国家林业局稍早前出台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核查办法显示,天保工程二期核查将实行三级核查制度,并按照县(局)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林业局核查的顺序进行。其中,国家级核查按不低于各地工程实施县(局)个数10%的比例,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核查样本。省级复查抽取的样本在满足核查精度的前提下,由各省(区、市)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县(局)级自查不再抽取样本,即要进行全面自查。
在蒋高明看来,三级核查的制度体现了审查的严格性和科学性,也为严格管理树立了最后一道“检查关”。他说:“天保工程各个项目实施的好坏程度才应该是补贴与否的标准。”
呼吁吸纳科研力量,突破现有技术瓶颈
2010年10月,在天保工程一期期限将至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同时对外发布了天保工程一期取得的成效: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加1.5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加约7.25亿立方米。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减轻,输入长江、黄河泥沙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臧润国看来,我国天然林资源取得如此恢复成效与天保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然而,正是在一期工程取得成效、二期工程全面展开之际,天然林保护也正在经历着亟须采取人为技术措施加以抚育、但相关技术面临缺失的尴尬现状。
尽管天保工程的实施需要以“最大限度维护林木自然生长和修复”为前提,但仍须辅以相关技术综合配套措施。臧润国举例说明,比如海南岛的热带天然林区,在天保工程实施以前,由于人为大规模砍伐和刀耕火种破坏,森林资源遭遇巨大破坏。历经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的恢复,其森林覆盖已经逐渐恢复,且次生林也在恢复状态,森林资源已经整体进入缓慢生长期。
“这个时期正需要介入人为抚育技术,但由于森林自身蕴含的丰富物种资源,难免让技术介入无所适从。”臧润国说,对森林本身的抚育带有实验性质,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相关技术、规程尚在摸索阶段。
臧润国认为,由于天保工程有着在促进林木资源生长的同时保证生态完整性的要求,因此,应该赋予示范点建设增加相关技术实验的功能,继而便于在全国进行推广。据记者了解,对于恢复天然林资源所需开展的实验项目至今难以全面展开的原因,学界及一线林业部门普遍认为,科研经费不足是重要原因。在工程二期总投入资金2440.2亿元中,也未设置有关科研实验项目的资金投入。
“最关键的就是科研资金和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当前无法开展相关实验。”臧润国呼吁,国家应加大对吸纳科研力量参与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以期突破当前天然林保护步入“亟须采取人为技术措施抚育”关口,但相关技术依然不足的瓶颈。
蒋高明也认为,天保工程的实施应该更多吸纳科研力量,并依照科研数据实施相关项目。“天然林保护毕竟不是仅仅保护林木资源,其保护范围囊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蒋高明强调,只有引入科研力量参与生态系统共同恢复,才能更好地兑现实施天保工程“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