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国务院赋予了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其中一项就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进入“十二五 ”,中国“西快东慢”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内陆开放的门户效应初现。近日,两江新区更提出,未来将打造五大产业集群5000亿规模的汽车产业,4000亿的电子信息产业,2000亿的高端装备产业,200亿左右的通用航空产业,200亿左右的生物医药产业。
就两江新区如何运用并发挥其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优势等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内陆开放门户优势
《21世纪》:两江新区作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有哪些有利条件?
汤宗伟:简单说来是“五低五好”。
“五低”首先是建设成本低,两江新区的入驻成本比较有吸引力,包括地价、建设中的税费成本等。
二是物流成本低,这是相对而言,和产业模式的转换息息相关。重庆在内陆位置相对居中,既有便宜的水运也有新建的渝新欧铁路。内陆开放走的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这个有利的物流成本,并非是和沿海两头在外的模式相拼。
三是生产要素成本低。重庆的人工成本在国内都有足够的竞争力。
四是配套成本低,配套成本包括生产和生活配套成本。生产配套成本低得益于黄奇帆市长对产业发展的一套模式将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垂直整合一体化。两江新区选择的产业,配套率都在70%以上。近距离的生产配套,也有利于同步化推进和工艺技术的改革。在生活配套方面,两江新区的公租房建设已经开工632万平方米。就算有30万产业工人进驻两江新区,都不会为融入城市发愁。重庆公租房的价格制定得很好,运转模式也很好,重庆公租房售价是商品房的60%,租金为12-13元/平方米,相当于上海、苏州的1/3、1/4.
五是税费成本低,这方面两江新区在中部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而“五好”则是指交通条件好;要素保障好,不会随意拉闸限电,停水停气;环境好;社区综合配套好;政策体系好。
资金投入三部曲
《21世纪》:两江新区的财务运作方式是怎样的?
汤宗伟:两江新区的资金投入有一个“532”的划分,不同阶段实行不同阶段的“532”。
第一阶段是在两江新区的起步阶段,由于自身的收益很少,前3年50%的投资要靠银行;30%通过发行债券或者新的金融产品;20%是财政性收益,比如资本金、征地过程中的税收返还以及建设中产生的契税、企业税费收入等。2010-2012年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投资,而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渡期。
第二阶段是另一个“532”,50%靠银行不变,30%为财政性收入,20%靠发行债券,并且开始逐渐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这个阶段拟推两个项目上市。
到第三个投资阶段,财政性收入将占50%,银行30%,其它融资占20%。
两江新区现有各银行授信2000多亿,上账资金400个亿。两江新区的土地出让结构以工业、物流用地为主。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低,几乎没收益,物流用地基本平衡,略有收益,出让收益比较大的是现代服务业用地。
两江新区总投资为2200亿。长期来看,账很容易做平。土地收益(不算土地增值)至少1600亿,税费400亿,财政性资本金、税收至少200亿。此外,年度财务平衡也能做到,我们是一一对应,不管是征地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实行预算管理。
今年我们的投资安排有400亿。其中,在工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320亿,80亿则用于还本付息。目前的融资途径依然是银行贷款50%,金融产品融资30%,财政投入20%。
企业入驻要看投资与产出
《21世纪》:对企业入驻,两江新区有什么标准和门槛?
汤宗伟:主要考虑企业的投资与产出,需要衡量投入率、产出率和贡献率,比如两江新区给出100亩地,企业至少要拿出7.5个亿投资。而就产值而言,100亩地应有10个亿产出。入驻标准大致如此。如果十分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政策上会有一定的调整。招商引资需要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我们需要借助国际大品牌的影响力。
《21世纪》:重庆的地票制度和土地流转对两江新区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汤宗伟:重庆土地流转是一个创新,对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一方面缓解了因为年度指标供地带来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对农村反哺最快的就是地票,它也保障了民生。如果靠工业化城市化和税收来反哺农业,这个过程将很漫长。地票在第一次分配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保障了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