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山西省正式发布《山西转型综改实施方案》(2013年—2015年)和2013年行动计划,山西转型综改区建设全面铺开。
“转型综改试验对山西是一个全新课题。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作为省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转型综改研究,探讨理论基础、借鉴外地经验、跟踪综改实践、分析实施难点。”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民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劲民:2009年5月,习近平来考察山西,对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做出重要指示;随后中财办带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山西转型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我们和几个厅局配合调研组开展了工作,得出调研报告提出“将山西列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山西转型综改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编制期间,按照省政府“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政策方案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中心牵头“体制改革组”工作,在分管副省长的具体指导和吸收各有关单位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体制机制改革建议”,构成了《总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还组织研究人员全面参与了《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实施方案》反馈意见的提出和文件修改。
为借鉴全国综改区建设的经验,中心先后参与组织了对浦东、成都、重庆、武汉等综改区的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均得到省领导批示,不少建议被采纳到随后的《实施方案》中。此外,还组织国内专家学者介绍各地的综改经验,征求对山西转型综改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我们注重眼睛向外,以全球视野观察综合配套改革,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论坛,并开展了“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两期中德项目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转型综改区进入实施阶段,中心研究的侧重点会有哪些不同?
李劲民: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检验研究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标尺要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多大效果。山西转型综改试验,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先行先试的特征,对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西省综改试验区批复两年半时间,我们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这篇大文章的理论研究尚待破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性、针对性、比较性仍然显得不足,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举例来说,去年我省晋城获得了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金奖,黑色产业绿色发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而就是这些最宝贵的水资源,在产业开发过程中还不断遭到破坏。据测算,每开采1吨煤炭需要消耗2.48吨水资源。煤层气开发对地下水的破坏也相当严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研究和测算。
当然,对山西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应客观对待。对于生态建设的定位,不能忽视自然条件、产业环境、主体功能区定位,更不能忘记多年来的矿山开发所付出的环境成本。转型综改要讲究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动态统一。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省委省政府近日召开转型综改区建设大会,标志着转型综改区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心将如何助力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
李劲民: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两年多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同时,在提高认识、推进改革、项目落地等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而《实施方案》就是对“十二五”后三年转型综改任务的全面部署,对应《总体方案》的第一阶段目标,提出了50项重大改革、100项重大事项、10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课题。2013年行动计划则是对今年工作任务的具体安排。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正是集中全省智慧,共同调查研究、推进改革的时候。我们也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如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长期战略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的关系、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等。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方面,如何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如何形成尊重规律、崇尚改革、敢于突破、宽容失败的机制体制和良好氛围,都需要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有所突破。事实证明,很多改革的探索都来自基层。山西平鲁围绕破解资源型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难题,着力探索转型综改与“四化”建设的衔接点和突破点,实施“两个70%”,即“70%的农民进城、70%的土地种草植树”,一下子集中解决了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历史性地缩短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很值得研究总结。
在转型综改试验的探索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关注来自基层的探索,及时总结鲜活经验。同时,要围绕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革新研究方法、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一些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