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在过去30多年特别是近15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第一次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亦显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
但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积累,受到的外部冲击越来越多,金融“脱媒”亦在加速。这些都要求中国金融业必须继续推进改革,而改革出发点和目的,必须是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原则和标准。
金融业不能背离实体经济
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这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各方共识。危机以后所有人都在总结,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危机?得出的结论是至少有三个重要因素,促成了本轮全球金融危机。
首先是全球金融业体量过大。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总额占GDP比例为450%~460%。这一占比目前下降到36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全球金融业虚拟经济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之比,仍然高达3.6倍。而关键问题是,金融业规模的膨胀主要不是因为资本金扩张引起的,而是杠杆率过高造成的。雷曼兄弟倒闭时,其杠杆率高达40倍,即其资本金只占资产规模的2.5%。
其次,金融业中介活动越来越从传统的银行转到以资本市场为主的操作和运营。在传统的中介活动中,银行面对其客户的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监管和规范。而当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时,交易规模就会迅速扩大,但监管和规范却未能跟上。在发达国家,危机发生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过证券化,已有一半以上被市场投资者持有。正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业的交易速度和规模快速扩张。而资本市场强烈的顺周期性,已经为危机的发生准备了“温床”。
第三,金融业产品创新步伐太快,市场对其认识和了解不足。
为什么金融市场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整个业务会从银行业转向影子银行业?为什么资产证券化会如此之膨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背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转而为自我服务。
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时,其受到实体经济需求的约束,发展具有规范性和合理性。但一旦它从为实体经济服务转向为自我服务,整个金融市场就可以无限“野蛮生长”。危机之前,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高达450万亿美元,至今还有400万亿美元。外汇市场目前一天的交易量超过5万亿美元,但其中98%和贸易没有关系。当整个金融业转向自我发展时,交易速度在加快,波动亦在加剧,影响力同时也在扩大。
当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但会产生金融危机,而且会误导实体经济,本轮全球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便是明证。次贷及其衍生品的膨胀人为地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制造了房地产泡沫。最后,相关金融产品和机构破产,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接着又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危机。
金融业六大服务重点
无数的经验教训和危机告诉我们,如果离开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便会走上弯路、歪路。中国金融业要继续推进创新发展,就要汲取经验教训。金融创新只有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才不会走偏。在中国当前的宏观背景下,金融业要着力为以下产业和领域提供服务。
一是要为制造业服务。中国现在是,将来也还会是制造业大国。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上游缺少资源,在下游缺乏品牌。而发展这两端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上游需要债券市场的支持,下游的品牌建设则需靠金融业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亚洲正在形成垂直的产业供应链,但中国尚未形成垂直的金融供应链,目前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主要偏重于中间的生产过程,没有覆盖整个上下游链条。而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国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就不可能维持。所以,金融业支持制造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有很多事情可做。应该支持的对象也不仅局限于国有企业,还包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
二是要支持农业和农村。中国同时还是农业大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广大的农村农民收入依然很低。如果金融业不服务于农业,不将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中国就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农业与制造业不同,它需要微型、中型的,反周期的服务,这涉及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服务系统。如何让农民享受金融的便利,更有效地进行生产,这是金融业普遍面临的很大问题。
第三,金融业要为服务业服务。中国需要改变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如何扩大内需?负面的教训来自全球金融危机,即扩大内需不能靠政府借债刺激经济,因为高债务水平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危机也证明,靠借贷支持的消费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正面的经验则表明,转变增长模式需要将发展重心从制造业逐渐转向服务业。如此就能够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才能走向以内需为主、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
第四,金融业要为城市化服务。城市化不等于楼市化,城市化最根本的问题是城市给居民提供城市性的服务,包括水、电、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这些服务的特点是它的投资、经营周期比较长,利润比较薄但稳定。这也需要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企业贷款的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金融业要为老龄化服务。中国面临着老龄化,尤其是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如何使居民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把居民储蓄变成有效资产并使之增值,用这些储备的金融资产为未来的老龄化做好准备,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谁来做这事?金融业。金融业需要把居民的储蓄经营管理好,使得今天的储蓄在未来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使得居民能在将来过上很好的老年生活。
最后,金融业还要建起金融防火墙,维护中国经济安全,阻止外界的金融冲击和危机冲击。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上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完全在国际体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体。我们的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大概是30%;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部影响系数已升至65%。在此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业就必须在国内国际之间建立起安全的防火墙,防止外部冲击,维护中国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