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改革的重拳可谓势大力沉。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事项,更是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这场“自我削权”的改革也引发了专家学者的热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取消和下放项目审批权后会否造成地方投资冲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昨日分头采访了一些专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权威专家表示,行政权力的下放是必然趋势。但不能光下放,必要的监管要跟上。否则,就容易产生“一放就乱”的局面。比如,对煤炭行业的监管,就需要包括规模、安全设计等在内的量化指标;对钢铁行业的监管,还得有包括发电量、脱硫等技术指标考量。
简政放权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研究员左传长表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政府作用要削弱。在有些领域,不但不会削弱,还要加强,尤其是宏观预期方面。而微观事务方面,一定要放权给市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刘霞辉认为,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投资项目审批控制都比较严格。事实上,很多投资项目都是企业行为,因此,行政审批权应该下放。
不过,刘霞辉也称,下放项目审批权也存在弊端。目前,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处于领导地位,而国有企业的项目并不是完全按照审批来的,如果完全放开审批也会存在问题。
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刘霞辉建议,政府应加快相关的改革措施,尽快使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行为市场化,政府尽快从项目中撤出来,交给市场来决定。另外,中央取消和下放项目审批权,并不代表不评估,应该加强有关部门、公众或者第三方对项目的评估。
针对在取消和下放项目审批权后会否造成地方投资冲动,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表示,项目投资是企业行为,应该相信企业自己的能力,企业要盈利要对自己负责,有些项目企业觉得可以上就上,不可以就不上。他认为,市场行为就应该交给市场来调节,要相信市场的力量。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释放改革红利,先从政府转变职能入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的步骤是,政府转变职能,下放审批,从而激活民间投资,加之金融改革跟上,等这些改革见效后,会让经济保持在一定增长速度上,之后再不失时机地调整税收分配体制。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一再表示,他们有投资能力,但是投资环境不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是重要的制约瓶颈。对此,霍建国认为,下一步简政放权需要有两方面特别关注的:一方面要下放投融资审批和改变产业指导目录,如果做不到,也要大量减少限制,把支持和鼓励类的转为简单的登记,使企业投资更加便捷化。
此外,在投融资和金融领域有所突破。金融要继续市场化,才能逼迫部分资金流向其他社会企业,而不是利用现有的金融体制,让金融企业吃利差、保国企,这样下去会越走越偏。放活一批金融机构,让其更活跃,也可以激发整体经济的活力。金融体制改革的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