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郁金香、约翰 ·劳、南海事件等恐慌之后,人们对泡沫始终抱有一份畏惧和警惕。然而,在很多时候,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纵观经济发展史,科技创新浪潮似乎更像是一部泡沫史,只有在经历泡沫的洗礼后,科技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在中国历史上,除跟随世界大潮的网络泡沫外,似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泡沫出现。仅就科技创新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
科技泡沫永远是五彩斑斓、引人入胜。事实上,每一次改变人们生活的革命性科技创新均伴随泡沫。铁路是给18世纪历史带来最重大影响的一个产业 ,从英国经济到法国经济,再到德国统一,再到美国 18世纪的富豪如范德比尔特、古尔德、洛克菲勒 、摩根等,无一不参与对铁路资源的争夺。铁路对一个国家经济、产业和个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科技,而铁路建设正是在泡沫中达到顶峰。1845年,英国的一轮全民投机潮达到顶峰。这年的7月16日,总资本超过130万英镑的65家铁路公司获得英国官方给予的600英里铁路线的建设许可。不过,随后出现严重危机,伦敦交易所铁路股的处境艰难,股价大幅下跌,许多新成立的公司还没有度过第一年就不得不宣布破产。因为英国的影响,仅德国汉堡就有128家铁路公司因投机活动崩溃而宣告破产。当时,就连与铁路股交易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个人也被迫停止支付,英国很难找到没有自杀者的城市,富有的家庭搬进了贫民窟。然而,即使泡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约25年后,英国在全球的铁路线总长度接近4万公里,这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
继铁路热之后,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收音机、飞机、汽车和电力设施投资热,这些投资热均曾引发局部危机,但相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对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令我们印象深刻。在对新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欢呼声中,纳斯达克指数一路攀升,从1999年10月开始扶摇直上,到2000年初达到4131点,3月10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049点。随后,泡沫走向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不断下滑,2000年底降至2471点,很多网络公司在一夜之间消失,投资者血本无归。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和铁路一样,在经过泡沫的洗礼之后,这个行业诞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如新浪、搜狐 、腾讯、谷歌。
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创造性毁灭的力道越大,创新的力度越大;创造性毁灭的进程越快,创新的烈度越高。放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每次科技创新释放的泡沫越大,创新的力度也会越大。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需要泡沫点缀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泡沫的副作用。就监管部门而言,最主要的不是阻止泡沫的发生,而是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守住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底线,防止泡沫向畸形化方向发展并破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