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有关专家和学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凝聚了全党和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他们表示,这一轮改革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抉择,指明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可以预计的是,像35年前那样,改革的全面深化将再次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央党校教授秦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已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样的变化和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应中国国情、更符合人民期盼。回望中国改革历程,从包产到户到价格闯关,从依法治国到政务公开,每次改革都是执政党不断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作出的重大抉择。
“我们党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路径是继续改革开放,35年的改革历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接力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部署未来改革全局的会议,也是一次关乎国家改革前途的重要会议,将决定着今后国家前进的方向,指引着国家经济建设怎么走、如何走。因此,作为中国这艘大船的乘员,不管是谁,都将从这次会议中获益。”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深化改革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王一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大大增加,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生产要素的成本还会持续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会进一步凸显出来,财政和金融的风险有可能增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改革开放的35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35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也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一些实行了若干年的政策体制已逐渐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再契合,人们越来越期待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
核心
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等。
改革千头万绪,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东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一直围绕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并曲折逡巡而行。什么时候,这个关系处理得好,市场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经济发展就顺畅;反之,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干扰甚至发生震荡。”他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方面。政府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要把“万能”的政府改为“有限”的政府、改为“服务型”的政府。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推动改革、完善制度,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秦刚表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笔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王一鸣表示“改革下一步很重要的是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商品和服务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市场化,例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等。”他认为,下一步将明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金市场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是系统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他表示,计划体制当初建立时,有两大支柱:一是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时至今日,距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无论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协调社会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角度来看,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都是亟须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面改革,是新一届领导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重点解决的问题。新一届政府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机构改革开局,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相结合的改革方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方法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专家和学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顺序和明晰的系统谋划。
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迟福林说,“回顾改革历程,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专家和学者表示,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各种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需要改革户籍制度、改善公共服务;改革资源要素价格,就需要改革市场体系;完善社保制度,就必须有财政体制的适应,等等。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专家和学者还表示,顶层设计的一个重心是要统筹安排改革的步骤和顺序。首先应该按照改革的重心来确立改革的“当头炮”。新一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政府改革应该摆在突出的位置。同时应该按照人民群众诉求的缓急来安排改革的顺序。从各方面调查的情况看,群众最关心收入分配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等。
(责任编辑:DF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