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重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坚实,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重庆市有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雏形已初步形成。
过去5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由5%升至8%,居西部第一位,金融资产规模突破3.3万亿元,缴纳地方税收占比保持在10%左右。同时,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发展,资本要素市场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业支撑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效果明显。
重庆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未来5年要基本建成以金融结算为特征的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
区域性金融中心
初具雏形
近年来,在重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强、金融市场空间扩大、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营成本持续降低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下,各类金融资源加速汇集重庆。
重庆已初步构建起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共有各类金融机构846家,比2008年末增长3倍多。其中法人和市级以上银行66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152家,法人和市级以上保险机构44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管理性和区域性总部逐步聚集,总数16家。
在传统金融业态基础上,重庆潜心聚力,建设多层次、广覆盖,国资、民资、外资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创新型机构体系,已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形成小贷、担保、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信托、汽车金融、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十余类创新型机构。机构总数达到585家,近5年增长7倍多,资本金总额达到1221.1亿元。
重庆市银行业规模亦增长迅速,到目前,银行贷款余额17576亿元,居西部第二位,过去5年年均增速25%,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存款22187.6亿元,居西部第三位,过去5年年均增速24.4%,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存贷比连续多年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左右,西部“资金洼地”初步形成。
非银行体系发展活跃。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52家,重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超过10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储备库企业567家。债券融资增势迅猛,过去4年通过企业债、公司债、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各类融资1578.7亿元,年均增长77.5%。全市保险密度1124元,保险深度2.89%,分别居西部第一位和第三位。
保险资金直投自2011年破冰,累计达到110亿元。小贷公司贷款余额422.7亿元,是2008年末的73倍。担保公司在保余额1173.4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6.7倍。
融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上半年,重庆新增金融领域融资3118.9亿元,其中信贷融资1666.5亿元,非银行融资1452.4亿元,占比升至46.6%。银行信贷增量与非银行融资增量接近1 1的比例。
创新特色鲜明的
“重庆金融”
金融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重庆创新和特色也日益突出,一度被媒体评价为“另类金融中心”,致力于在西部地区探索有特色可借鉴推广的金融中心发展道路。
结算金融异军突起。重庆立足保税港区,离岸金融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要素市场结算和总部结算,层次鲜明,首创惠普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和贝宝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易极付公司成为西部首家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试点企业,引进邮政等全国性行业结算总部,跨境金融结算超过1500亿美元。
区域性要素市场潜力巨大。重庆率先构筑股份转让中心、土交所、畜交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再生资源交易所等12个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市场交易各具特色,风险可控,交易额近5000亿元,区域性产品定价影响力和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逐步显现。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浪潮,重庆探索深化产融结合,组建阿里巴巴、苏宁等一批发展服务全国的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企业,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新模式,成为互联网新兴金融业态聚集地。
小微金融生机勃发。重庆市鼓励小微金融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做大规模,引进境外资金及小微金融成熟管理模式,创设小贷融资中心等特色机构,完善小微金融服务产业链。创新服务9类创业人群的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跨银行保险行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小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等产品,重庆正在成为西部小微金融服务最为活跃的地区。
统筹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重庆市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在西部率先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和机构网点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启动以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为抵押的“三权”抵押融资,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市政府配套完善资产评估、风险补偿、抵押资产处置等机制,已发放贷款410亿元。
金融开放高地加速形成。近3年通过外资金融机构、外资小贷、外资股权基金、海外上市等四大板块,重庆引进境外金融资本32.7亿美元。目前重庆共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和创新型机构79家,成为西部领先区域,其中外资银行分行及代表处13家,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达20.8亿美元,海外上市企业占比28%。
金融运行安全平稳。主动加强与中央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有力维护区域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积极强化对创新型机构、金融要素市场的监管,是全国首批通过交易场所备案验收的地区,小贷公司不良贷款率、担保公司代偿率分别仅0.19%和0.5%,区域金融运行稳定。
打造长江上游
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庆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金融中心建设目标,该市制定了五个“立足”:立足总部,提高金融聚集辐射水平;立足创新,增强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立足开放,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立足环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立足人才,强化高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过去几年,重庆经济保持了13%以上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以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金融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带动了相关金融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和民生金融,强化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每年新增信贷中近四成投向了制造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95%以上投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经济与金融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局面。
重庆主动将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置于国家金融改革总体框架以内,把重庆作为国家金融改革重要试点区域,先后开展QFLP(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跨境人民币基金、离岸金融结算、公租房私募定向工具等多项重大金融改革试点。人民银行在重庆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银监会支持消费金融、民生金融、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证监会支持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保监会定位重庆为保险发展创新试验区,准予优先探索保险产品和保险资金运用创新。
在防范金融风险中,重庆市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统一领导和规则指引下,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二是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把握二者的动态平衡。三是地方政府与中央监管部门协同配合的关系。主动履行金融风险的牵头处置责任,与中央在渝金融监管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重庆金融办负责人总结的另一个经验,就是要把市场运行和政府指导推动作为两大“引擎”。一是尊重市场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做到制度先行,明确创新的边界,不能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二是在重庆市金融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下,强化市政府对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单项和综合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行业发展政策制度体系。
《重庆市加快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至2017年,将基本建成以金融结算为特征的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届时,将实现金融机构数量和主要规模指标较2011年“两个翻番”;金融结算和要素市场发展、金融资产利润率和质量在西部“两个领先”的目标。
(责任编辑:DF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