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条沉船,能够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将阴谋、政治、灾难、人性、伦理、爱情等元素聚在一起,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90年代末,卡梅伦的一部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又为其打上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据说“泰坦尼克号”是继“上帝”、“可口可乐”之后第三个在这个世上被广泛认知的词,所以可想而知,泰坦尼克号本身具有多大的符号魅力。
如今,这艘静静地躺在深海中已过百年的巨轮,将被中国“打捞”上岸。据悉,由四川七星能源投资集团出资、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按原型1∶1建造的新泰坦尼克号将落户四川大英县,预计2017年8月完工。
日前在香港港岛香格里拉酒店举办的泰坦尼克船票全球首发仪式上,四川七星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苏绍俊表示,将会把泰坦尼克号首航夜船票约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东方之星”,以此来体现泰坦尼克号背后的大爱精神。
背后的符号意义
泰坦尼克号虽然没有成功地横跨大西洋,完成自己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到目的地美国纽约的完美航行旅程,但是,这艘被称为早期工业化文明标志的梦幻式邮轮,在以悲壮惨烈的方式终结后,却依然在一点一点地不断远航。
关于这艘“不沉之船”沉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焦点。大多数人都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是由于撞上了冰山,然而一篇流传甚广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十大未解之谜”,却为沉没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说,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夜,3000旅客豪吃了一顿丰盛和奢侈的晚餐,与基督教中的“最后的晚餐”意境相符。尽管泰坦尼克号当年旅客大多数非富即贵,但其建造人、美国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最后时刻取消了行程,保住了一条命。于是,有人开始猜测其实泰坦尼克号沉没是一场骗保大阴谋。
而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文化含义,有人将其沉没指为英帝国衰退的标志,而德国纳粹则竭力夸张宣传德国大副——是德国人的镇定最后挽救了无路可逃的一船“欧洲幸存者”。上世纪80年代之前,泰坦尼克号的文化故事被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取所好”地解读、宣传,直到欧洲冷战的结束,泰坦尼克号才有了新的价值阐释机会。据统计,名目繁杂的各类泰坦尼克号纪念馆或博物馆遍布全球,至少有1000座。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几十年内,没人知道它到底葬身何处。1985年的一次水下探险,成功发现了船体遗骸。而将泰坦尼克号重新带回人们视线的,却是上世纪90年代末,大导演卡梅伦拍摄的《泰坦尼克号》,影片让泰坦尼克号的传奇更加深入人心。卡梅伦在影片中为我们展现出的胜利和自负、骄傲和悲剧、勇敢和怯懦,以及对人性的拷问,对伟大爱情的歌颂,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正是对于这些永恒命题的成功塑造,又给泰坦尼卡号赋予了流行的符号。
或许正是看到了其背后的符号意义,中国商人苏绍俊决定重建这艘旷世巨轮。在外界看来,苏绍俊有点“疯狂”,但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当年对重建泰坦尼克的冲动:“1998年,当我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电影时,就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打动,特别是巨轮沉没时船上的人们所呈现出那种责任担当,至死不渝的真爱。后来,我有机会阅读了美国作家沃尔特·洛德撰写的《此夜永难忘》这本书,发现电影所展现的只是书中描述的一部分,其实还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真实故事。我在那时就萌发了要重建一艘泰坦尼克号的念头。”
在苏绍俊看来,重建泰坦尼克号,最宝贵的不是船本身,而是发生在船上的那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凝聚而成的文化。而新泰坦尼克号的核心也并只不在于大船本身,更在于这种文化的承载与体验。
大爱之船回归
试想一下,如果能够重新登上这艘100年前的世界级邮轮,邂逅手工打造的凡尔赛风情,步入经典英伦舞会,触碰百年前的历史文明,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而这个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了。
6月15日,新泰坦尼克号首航船票开始首发,据介绍,首批船票全球总共限量50000张。在按照原型1∶1新建的新泰坦尼克号上,每位游客都可获得一个全新身份:船长、船员、贵族、富商……并以特殊身份在这里展开一场梦幻之旅。在那里,你甚至可以与100年前泰坦尼克号原始动力系统进行亲密接触,感受原泰坦尼克号上劳动工作者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承建的新泰坦尼克,更是一艘大爱之船。其因为泰坦尼克号大爱精神而得以新生,同样也将以全新的大爱之心继续航行。为此,在今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主会场,面向全球发起成立了泰坦尼克基金。包括船舱、船票销售及其他运营项目的部分收入,都将纳入泰坦尼克基金,用于援助全球海难事件给予人道主义关怀。而针对前不久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泰坦尼克基金正式对外宣布,将会把泰坦尼克号首航夜船票约300多万元全部用于捐献。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