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近日来堪称我国区域版图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地区。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下称《纲要》)落地,京津冀聚焦全国关注区域发展目光的同时,其贯彻落实《纲要》的一举一动都或将成为日后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范本——此次,三地正在用实际行动,誓言“以生态之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披上绿色外衣”。
日前,京津两地投资8.6亿元助河北四市治理大气、京津冀将建城市群生态体系的消息集中出炉,让本就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再添热度,各界对其后续进展更是期待有加。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京津冀三地将区域内资源实现共享,对解决共同面对的大气污染难题而言可带来利好全区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津、冀两地而言,以生态之名寻求绿色发展,有助于其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中,找到有利突破口。
协调利用资源让统一治理成真
根据稍早前北京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通报贯彻《纲要》,推动京津冀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率先突破的工作安排,2015年,北京、天津已投入8.6亿元支持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四市进行大气治理。其中,北京4.6亿元对接廊坊、保定;天津4亿元对接唐山、沧州。据介绍,在北京安排的4.6亿元资金中,主要帮助廊坊、保定实施“煤改气”工程。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统计,2015年,北京支持廊坊、保定4.6亿元(各2.3亿元)用于淘汰锅炉,压减燃煤量。今年年内,两地将淘汰10吨以下小锅炉约3600蒸吨,治理大锅炉约3400蒸吨,减少燃煤77万吨。届时,廊坊将基本完成建成区小型燃煤锅炉淘汰和市区大型燃煤锅炉深度治理;保定将完成市区50%的小锅炉淘汰和30%的大锅炉治理。
不难发现,在巨额投资的合作中,钱的花费去向十分明了,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的话说,“对口合作,投资都是实实在在地投到大气治理的工程中去。”实际上,北京市安排的4.6亿元支持资金,已经于今年6月底到位,廊坊和保定两地已经各自成立工程治理小组,正在全面推进,预计今年采暖季到来前将全部完成“煤改气”改造。
一直以来,对于京津冀三地而言,早在大气污染问题走入公众视野并引起高度重视之初,各界就曾积极呼吁三地加快统一治理步伐,以寻求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解决路径。而此次三地拿出真金白银直指燃煤锅炉改造,重点针对具有点源污染源排放浓度高、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特性的产业类型“开刀”,无疑为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开了一个实打实的好头。
对于呼吁京津冀三地加快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步伐的业内人士而言,显然非常乐见此类合作的落地。长期关注京津冀区域污染防治的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此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经过近年来京津冀协同治理区域内大气污染的工作基础上,同时在已经各自掌握了彼此污染源及其发展形势的前提下,京津冀已经拥有了可能更好地使用、共享各项优势资源的条件,比如针对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补偿机制等,而在资源利用上同样需要互相配合。
显然,此次京津冀8.6亿元助力河北四市治理大气正是三地寻求资源利用的典范。马军认为,北京拥有更多可利用的资源用来治污,比如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等,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共同应用于区域内其他地区,比起单纯依靠解决北京范围内的污染问题而言,无疑会带来更好效果。马军强调,天津、河北由于环保压力,均面临着很痛苦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北京地区优质资源的支持,协助其产业转型和升级改造,效果亦将惠及整个区域。
年内五大治理领域明确
当然,对于此次京津冀三地的对口合作,并非“一锤子买卖”。按照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相关计划,今后帮扶仍将继续,确保每年都会投入,此外,在今后的资金投入中,还将考虑工业治理、机动车治理等大气治理的多个方面。这一点从2015年京津冀协同治理的五大领域中便可窥一二:一是加强区域机动车污染共治。如全面淘汰黄标车;区域供应符合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推广电动车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等;二是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实现区域削减燃煤8300万吨;三是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其中北京关停四大燃煤电厂,调整退出高污染企业1200家;四是实施炼油石化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其中2015年北京、天津分别减排1.35万吨和1.5万吨;五是津冀鲁共同研究环渤海区域港口及船舶污染治理。
其中,除此次京津冀重金治理煤改气力破区域内重点点源污染排放之外,有关区域内机动车污染特别是油品质量的提升、统一是长期加剧京津冀区域内大气污染形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马军看来,从现阶段看,京津冀区域针对频发的大气污染所普遍采用的诸如汽车限行、限购,重特大污染天气停工、停课等应急举措都属于对大气污染天气的无奈应对,只能算是治标之举,而要从源头改变污染形势,必须在产业政策以及标准制定上下功夫。其中,有关燃油和机动车的标准提升和技术改造无疑是重中之重。
针对当前实施的“煤改气”等内容,马军认为,从治理顺序上本应该首先从工业和燃煤污染着手,原因在于:一是这些源头对区域整体影响巨大;二是这些源头分布数量是有限的,且是固定的,不同于机动车数量庞大和流动性,这些污染排放源头更为清晰;三是相关治理排放的法规标准都同样明晰,但须确保环境守法,按规排放。
“从长远看,京津冀不仅要确保产业更加科学、合理地转移,还应该在一些标准上加以统一。”马军说,既然京津冀处于同一区域,就应该统一执行最为严格的环保及产业标准,在机动车排放标准上,更应如此。
相较于“煤改气”依靠资金投入即可获得不错效果,马军认为,统一油品及排放标准,不是简单投入一部分资金就能实现的,其中会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利益,以及增加投入成本和产品产出回收成本的边际效应问题。
马军指出,从技术层面看,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需要从两大方面实现,一是通过车辆升级,包括发动机燃烧技术和尾气催化转化技术;二是提升油品质量,降低其中硫含量及其他危害元素。
“这两种措施需要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减少尾气排放和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马军说,相较于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升,油品质量提升的难度更为巨大。其涉及油品炼化、运输、销售等一系列流程中的巨大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相关企业的主动投入,“显然,这还需要各方积极协商,民众希望有清新的空气,但涉及的相关利益各方也很难很快地达成一致,导致统一油品事宜一拖再拖。”
当然,从此次明确的年内五大治理领域看,有关燃油标准统一步伐加快以及炼油石化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要求都被明确,对于公众而言,或可对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成效报以新的期待。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