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最强势”CEO续任: 为改革不怕被扔鸡蛋
不乏争议的李小加是港交所史上首位非港人CEO,在他任内推出的沪港通已成为全球交易所的研究案例
毫无悬念,港交所(0388.HK)与“最强势”行政总裁(CEO)李小加二度续约。
一个月前,港交所董事会已经批准与李小加再续约三年(2015年10月16日至2018年10月15日)。彼时该决定仍面临一丝不确定性,7月28日,续约获得了香港证监会的书面批准。
与为人低调、温和,走绅士路线的前任周文耀相比,强势也给李小加带来一些麻烦。自上任以来,李小加在市场制度等多方面力推改革措施,主张与内地市场加强互联互通,收购伦敦金融交易所(LME)拓展港交所业务范围,在带领港交所业绩提升的同时,与本地券商之间一度剑拔**张。他曾说:“如果丢几个鸡蛋能让这个改革通过,那我就站在这里让大家丢。”
“他是一个比较积极、有执行力的总裁,有很多构想,这是好事,港交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是需要向股东交代的。”凯基证券亚洲执行董事兼研究部主管邝民彬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但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前任会长王国安认为:“香港只有一个交易所,如果很多事情都只是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去做,风险方面就会考虑不周全。”
此次续约,是李小加与港交所的第三份合约,也是港交所的战略规划走向第三阶段的起点,尽管褒贬不一,但市场仍在期待,第三份战略规划将带领港交所和香港证券市场走向何方。
改革路争议不断
李小加2009年10月加盟港交所,2010年1月16日起正式出任CEO,是港交所史上首位非港人CEO,也是一个争议和褒扬共存的个体。
2010年初,摆在他面前的公司业绩,并不乐观。金融危机余波仍在,港交所在2008年收入大跌12%后,2009年继续下跌7%,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再跌8%。
对于当时的港交所来说,改变是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香港市场2005年之前,市场上比较有名的国企红筹只有国寿、中石油等,那时候的买卖差价还没收窄到现在的水平,直到2007、2008年时,一大批内地国企来港上市,促成了当年超越31000点的历史高位。还记得那时候连交易系统也会负荷不了,收市前会有延迟的情况出现。”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上市衍生产品部主管、执行董事黄集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2010年9月,港交所建议修改交易时间,意在与其他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可李小加的首项改革因延长交易时段、压缩午饭时间,引发了本地中小券商的大规模反对。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当年的一份调查显示,77%的会员都表示反对。
2011年,港交所再次建议延长收市后期货交易时段,同时计划改革风险管理措施,后者意味着券商支付给港交所的费用将要提高。咨询文件一出,激起更大的反弹情绪,中小券商认为李小加眼中只有大型机构的利益。
“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不可避免要与国际接轨,但有时候港交所可能走得太快,对于本地券商原有的操作模式是否能够配合到,考虑得不够周全,毕竟香港是以中小型券商为主的市场,总数有400~500家,推行措施需要他们的认同和配合。”邝民彬表示。
这场对峙,最终以李小加亲自出面接受请愿书,再以晚宴形式与业界谈判和沟通获得解决。但此后一段时间,延长的交易时段因交易量未大幅增加,饱受诟病。
市场的反弹情绪并没有让港交所改变计划,“如果丢几个鸡蛋能让这个改革通过,那我就站在这里让大家丢。”李小加曾这样说道。
港交所的“首席记者”
不受中小券商待见的李小加,实际也没能讨到大型机构的欢心。
“(外资行)对他就是不讨厌,但也没那么喜欢。”一名大型外资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香港市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如果能吸引到多一些海外公司在香港上市,可能外资会更支持他。
但海外公司在港上市是一个鸡与蛋的问题。在上任后的第一份战略规划中,李小加即提出抓住内地和海外两大市场机遇。此后,港交所也在全球开展路演,吸引海外公司来港上市。
2010年到2011年期间,法国品牌欧舒丹、俄罗斯铝业、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达、新秀丽以及6家蒙古矿业企业等相继在港上市。然而,在第二份战略规划中,有关吸引海外公司的内容已经难觅踪迹。
与香港本地公司和中资企业相比,香港上市的海外公司交易活跃度更低,散户看不懂,机构研究的动力也不大。“要买其他市场的公司,完全可以让那些地区的基金经理去买,为什么一定要在香港?”上述投行人士认为。
需求欠缺,供给难以提高,进而难以博得外资行的欢心,如果说争取业界支持真的是港交所的目标之一,那这个链条上显然面对死循环。
退一步来看,香港市场对于李小加改革措施的褒贬夹杂,与这个社会对政府的任何一项新措施的态度一样,总有批评的声音。
曾是记者的李小加,深谙沟通的重要性。2012年3月起,李小加开始在港交所网站上撰写“小加日志”,就市场关注的热点或者港交所某项措施背后的逻辑亲自做出解释。3年多时间,这位港交所“首席记者”共写了35篇日志,从未间断,在历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中,也算开创先河。
“新的制度总会带来一些改变,起初大家总是会不适应,但还是要往前看,站在金融改革的层面来看,一些中小券商的要求太琐碎,他们毕竟不是市场主要力量。”一名香港本土券商人士坦言。
沪港通之后的“共同市场”
由于海外市场发展缓慢,李小加在《2013年-2015年战略规划》中,把重点落在了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布局股票、固定收益及货币和商品三大领域,希望把握住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措施带来的历史机遇。尽管批评的杂音仍在,但市场的改变难以否认。
过去几年,港交所相继推出人民币货币期货、人民币港币双币双股IPO、收购LME并在亚洲市场推出迷你金属合约,LME的中资会员数量明显增加,最近LME可接纳的现金抵押品中又加入了人民币。
2014年11月,连接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的沪港通正式通车,以创新模式打通两地市场,不仅可以让两地投资者以更简单的方式投资对方市场,也给其他领域复制这一模式带来无限遐想。李小加本人也曾多次提及商品通等其他市场互联互通的可能。
“这几年市场变化很多,互联网科技也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交易所系统负荷2000亿港元的成交金额也绰绰有余。港交所也特别加强衍生产品的发展,开发更多上市期权,让牛熊证、窝轮等其他相关产品也受惠。沪港通的出现更是全球交易所合作的重要案例,引发全球的交易所也纷纷研究效法。”黄集恩坦言。
“现在沟通方面也好很多,不少事情都会先咨询或者与业界沟通,不仅是大机构,也包括中小券商和其他业界代表。”邝民彬认为,过去的反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推行措施没有解释清楚,造成大家在沟通和认知上存在差距。
现在,李小加给香港市场画下的蓝图还只完成了一半。近在眼前的是,计划今年推出的深港通和沪港通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初刚刚掀开盖头的“共同市场时代”。
“沪港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内地资本市场完全实现大量国际投资者走进来及大量内地投资者走出去之前,提供一个过渡的市场开放模式。‘共同市场’让两地投资者在本身的时区倚靠本地市场基础建设买卖对方市场的产品。”李小加曾这样介绍道。
一旦成行,这个内地和国际资金汇聚,囊括了股票衍生产品、商品、定息产品及货币等资产类别的“共同市场”,无疑给两地市场参与者带来更多机会。
“香港是一个非常公开的市场,内地则相对封闭,大家对于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认知不同,在协调这方面的工作,李小加做得很好,他的背景和对内地官员的了解有很大的帮助。”邝民彬坦言。
如今,续约成功的李小加,可以在港交所CEO的位置上,给市场带来更多新元素。
(责任编辑:DF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