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对比已经成为江、浙两地相互较劲的缩影,几十年的对比呈现“你追我赶”之势,一直未有明显高下之分。
实际上,就龙头企业规模而言,浙江一直将江苏视作标杆;而就互联网行业的市场活力而言,江苏亦羡慕浙江。
浙江省在经历了前些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潮等危机后,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创业创新如火如荼,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模式再现生机。
在提到浙江模式时,不能不提兄弟省份江苏的政府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对比已经成为江、浙两地相互较劲的缩影,几十年的对比呈现“你追我赶”之势,一直未有明显高下之分。
实际上,就龙头企业规模而言,浙江一直将江苏视作标杆;而就互联网行业的市场活力而言,江苏亦羡慕浙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江苏的八成。另外,2014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浙江入选企业数量虽远超过江苏,但营收规模低于江苏,且几年来浙江的入选企业数量呈下降态势,江苏则明显上升。
为什么市场经济如此活跃的浙江,会在规模企业方面落后于江苏、广东等省份,浙江现有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龙头企业的方向有哪些?要做大做强,浙江又该做些什么?
苏、浙各有优势
尽管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但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上,浙江依旧落后于江苏一定距离。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21个,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975个。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重要指标,而数据显示,浙江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有621家,对比广东的1354家、江苏的1174家还有不少差距。
对此,浙江省经信委总工程师李上葵曾表示,装备制造业跟其他行业相比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规模经济性,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很难体现行业的竞争性。
在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按照营业收入排名,浙江138家企业入选排名第一;江苏96家企业入选,排名第二。
尽管看上去浙江更占优势,但仔细观察可见,江苏的民企规模普遍大于浙江,且行业结构更趋于高新技术化和现代服务业化。
以前50名企业为例,前十名企业中,江苏占两名,浙江占一名,第一名来自于江苏;前11到20名中,江苏企业三家,浙江四家,江苏三家排名均领先于浙江;前20名到30名中,江苏两家,浙江一家,江苏两家排名领先于浙江一家;30到50名的江苏企业有4家,浙江为6家。
排名第一名的是苏宁集团,来自江苏;第六名是沙钢集团,来自江苏;浙江的企业则是排名第九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江苏民企前100名中,排名靠前是苏宁、雨润、宏图三胞等流通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比较高。
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对此排名分析指出,浙江民企入围数量下降明显,而江苏则保持上升态势;浙江民企规模总体偏小,大企业比江苏少,特别是缺乏千亿级企业;浙江从事房地产的企业位居首位,而江苏企业更多注重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入围企业;浙江高技术产业民企发展相对缓慢,增速低于江苏。
另有观点指出,尽管浙江有落后的方面,但这个排名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浙江有些民企比较低调,也有些民营企业到外面去发展。
除去这些因素对浙江的影响,现如今浙江经济的新苗头已经涌现,尤其是广为外界所知的互联网经济。今年上半年,浙江服务业比重第一次超过50%,对经济的贡献超过60%。
35年“你追我赶”
如果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和江苏的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2000年,江苏学习浙江市场经济;进入新世纪,浙江学习江苏政府引导;最近两三年,互联网基础上浙江市场经济的再次腾飞。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将此总结为35年区域版图的“你追我赶”。
1978年-2000年间,民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均衡、经济外向度以及经济增长的整体绩效方面,江苏都不如浙江,使得上个世纪后十年,有江苏向浙江学习的感觉。
而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年间,全国经济发展慢慢呈现民营经济以精、新、特为主导,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浙江经济经历了“失落的十年”,被江苏省迅速赶超。
最近这两三年,以新一代新型技术为标志的、“互联网+”为主要特点的信息经济,随着阿里的上市,江苏尚德的滑落,让浙江再现光辉。
数据显示,前几年,江苏GDP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依靠的是其国资、外资、民资三三制,这种相对多元的生产结构优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模式。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的人口和面积都是浙江的两倍。在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中,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性,几乎没有重大产业布局。且国有经济比重小、创新布局少,2005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成立时,才结束了浙江没有中科系的历史。
兰建平指出,江苏很多企业的本土黏性不大,“真正体现一个地方经济非常重要的表现是,企业能够在一个地方长期发展下去,比如浙江的万象、西子、阿里等。”
但两地模式也有各种限制。比如江苏的一些台资如富士康等都在转移;而浙江民营企业则面临金融债务的困局。
两者相比,究竟孰优孰劣,两地企业界、学术界的观点向来各持己见。支持浙江模式的均表示,唯有靠市场机制去推动的方可持续,从市场的活力和地区的差异来讲,均是浙江占优势。支持江苏模式的则强调江苏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政府主导更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可见江、浙模式各有优劣,在不同大环境下所体现的活力和抵抗力不同,不可简单相比。
而对企业而言,海康威视 、华三通信等企业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浙江的吸引力在于其市场化程度、产业氛围、浙江人务实风格、政府效率、人力成本等多方面。
引领市场的民营企业
受访人士都承认并且希望浙江向江苏学习的一点是,培育更多行业龙头。
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潘毅刚指出,从一些大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都是从做产业到做资本,或者是在某一个专项领域里实现垄断。江苏之所以在这方面胜出,关键在于江苏的大企业本身投资数目很大,很多产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产业。
浙江未来可培育成行业龙头的多半集中在“互联网+”有关的行业、金融行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比如像海康威视、华三通信、西子航空、阿里巴巴等。
兰建平着重强调了“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范式。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覆盖是全方位、无缝隙的,它既改造传统产业,又发展新兴产业 。”
另外,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的目标,到2015年,浙江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要达到50个,100亿元以上的达10家,2020年的目标则分别为100家、50家。
“民营企业过去30年是满足市场需求,现在是要引领市场。”结束了浙江省“没有航空制造业”时代的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技术的落后,让不少供应商选择了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转包生产等道路。
航空制造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与之相适应,但核心的发动机、新材料研发技术的薄弱、人才的缺乏等因素,都是限制企业做精的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海康威视、华三通信、西子集团时发现,他们一致表示做大做强是自身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顺应时代需求自然迸发的过程,需要将自己的主业优势发挥到最大,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提前布局和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新兴的科技类初创企业而言,将来做大的方向是拓展更多的行业,跟更多的传统企业合作,帮传统行业做技术升级。
但具体该怎么做,兰建平强调,首先是突出市场机制而不是政策叠加;其次是注意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培育,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发展壮大,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政府也不是没有作为的,“重大的项目,政府必须推动和组织,比如说船舶产业、PX项目、核电项目,所有涉及面很广、资金链很大、技术要求很高、人和环境关系非常密切的,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做的,政府必须要有为。”
另外,浙江现阶段正在做的是打造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杭州的滨江高新区、余杭梦想小镇等。
(责任编辑: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