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规模“大而不赚”的现象越来越多
大型对冲基金因资产规模大,在资产配置、调仓方面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面临日趋严厉的监管,其面临的操作难度明显增大
虽然国内的阳光私募并不能与国外对冲基金画上等号,但随着阳光私募积极向“对冲基金”迈进,国外顶级对冲基金的成长历程以及如何“保鲜”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
资产管理“马太效应”
在对冲基金业内,“规模是业绩的****”这个原理几乎无人不晓,但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那些具备超强赚钱能力的对冲基金还是被一步一步地推上规模的顶峰。
美国权威统计机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研究主管和亚太总监谷佳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在当前美国金融业中,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公司一共有20~30家。”
毫无疑问,桥水资本(Bridgewater Associates)是对冲基金有史以来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
雷·达里奥(Ray Dalio)于1975年成立桥水资本,目前管理着约1420亿美元的资产。他旗下的旗舰基金——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年化收益率达到17%。
尽管达里奥向来深居简出,但业界对这个巨大而且神秘基金的探秘却一刻也未终止。在华尔街,业界普遍认为达里奥的成功源自于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独到分析能力,然后给予自身的研判,进行货币、商品、国际股市的套利交易。
达里奥被誉为最具宏观判断力的对冲基金经理,在他眼中,经济就如一部缜密的机器,对这部“机器”研究再多都不为过。
凭借其对市场和经济形势的精确分析,达里奥成为诸多投资策略领域的拓荒者。他引领上世纪80年代的货币管理外包(currency overlay management)、90年代早期的alpha与beta分离法,以及随后的通胀挂钩债券管理(inflation-linked bond management)等投资浪潮。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首席投资官黄国松说的一句话可能是对达里奥的成功最简练的解读:“他总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自我反省。”
在保证优良的业绩情况下,达里奥还为整个对冲基金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那就是设立以迎合机构投资者而非富豪个体的对冲基金。
在桥水资本,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富豪以及政府经营的主权财富基金,大多数则来于公共养老金和企业退休基金,如宾夕法尼亚州公立学校雇员退休系统、柯达公司退休基金以及通用公司退休基金。
桥水资本为我们展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马太效应”,而这种由成功所带来的资本优势还有其背后的内在逻辑。
谷佳表示,从目前的资金流向上看,大型对冲基金的扩张速度较快,小型对冲基金的融资环境比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谷佳解释:“由于养老基金和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对冲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并不太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放在一个比较小的篮子里,而更愿意自己的资金只占某只对冲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的10%以下,以此避免风险。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的存在,小型对冲基金即使业绩再好,也不会成为投资者的优选标的。”
除此之外,投资者对策略的选择也是大型对冲基金获得资金青睐的另一个原因。“金融危机之后,相对价值套利策略一直表现稳定,超过其他所有策略成为投资者偏爱的策略,而这一策略的运行则需要比较大的资金规模。”谷佳表示。
大型对冲基金的困境
但不可否认的是,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的确是优秀业绩的障碍。随着对冲基金总规模达到2.5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大而不赚”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
即便是达里奥也在2012年“流年不利”,他的纯阿尔法基金在2012年全年仅上涨0.8%,与2012年总体市场表现相差甚远。
另一对冲基金巨头——摩尔资本(Moore Capital Management)的创始人路易斯·贝肯(Louis Bacon)近日向投资者表示,在欧债危机动荡中,旗下掌管的基金业绩受到影响,决定返还投资者20亿美元资金,占该机构全球投资基金总规模的约四分之一。
贝肯称:“过去几年中,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大,但市场却越来越复杂,流动性也变得更差,增加了市场操作的难度。在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以及频繁的政策干预下,只有缩小基金规模才能保证回报客户足够的收益率。”
数据显示,自从1989年成立以来,摩尔全球投资基金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18%,但2012年对客户的回报率还不到1%,2011年全年的回报率也只有6%。
分析认为,大型对冲基金因资产规模大,在资产配置、调仓方面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面临日趋严厉的监管,其面临的操作难度明显增大。相反,小型基金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配置和灵活交易。
不过,谷佳也指出,尽管某些迹象显示,巨型对冲基金的业绩往往不如小型对冲基金的业绩亮眼,但从资金规模以及业绩关系研究来看,巨型对冲基金业绩其实与小型对冲基金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