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后,“撒切尔夫人还在世吗?”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谷歌上。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尽管深居简出并受到老年痴呆症的困扰,撒切尔夫人还是被公众所记起。2011年,作为她的传记电影,《铁娘子》一片风靡全球,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更是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几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欧盟危机,撒切尔夫人在各种讨论中被不断提及,人们争议于她的理念,赞扬或谴责她当年的施政。
撒切尔夫人去世了,有人哀悼有人欢庆。但尽管饱受争议,她的遗产却深远地影响了当今世界。当人们提及保守主义的时候,撒切尔夫人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撒切尔主义”也作为一种理念或者思想被写入政治学词典。
在2013年4月8日以后,人们将不会再讨论撒切尔夫人的生死问题,但她的印迹却会伴随一代又一代人。
“英国病人”
撒切尔夫人4月8日于家中去世,享年87岁。其新闻发言人蒂姆·贝尔爵士透露,撒切尔夫人离世时“很平静”。 “马克和卡罗尔极其悲痛地宣布母亲在今天早晨中风后平静地辞世。”
撒切尔夫人自2004年起,已经受到老年痴呆症的困扰。她的女儿卡洛曾在2008年透露:“她现在已很少阅读,因为记忆力衰退,她读完了一个句子,便忘了句子的开首。”
撒切尔夫人逝世后,英国和国际社会总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及各国政要均表示哀悼。卡梅伦表示:“英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称她为“英国和平时期最伟大的首相”。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表示,美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一位自由和独立的捍卫者”。
英国议会大厦、首相府和各政府部门及驻外使馆均降半旗致哀。葬礼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随后进行火化,规格为皇家礼仪葬礼与戴安娜王妃相同。此外,遵从撒切尔夫人的遗嘱,她的遗体将不会供民众瞻仰。撒切尔夫人生前希望,她离世后,民众不要赠送鲜花,而代之以向医疗和慈善机构捐赠。
舆论则显示出很大的反差。从英国各大报纸的封面就可以看出来,《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标题是《保守党的不朽印记》;《独立报》是《改变英国的女人》;《卫报》则以《她比强硬还要强硬》为标题;《每日镜报》则以《分裂一个国家的女人》对她的政治生涯进行了批评,同时质疑她是否有资格获得盛大葬礼。还有许多左翼报纸如《苏格兰人》、《每日纪事报》等对她充满敌意,所选用的图片,显示她的强硬与严厉。
“撒切尔夫人非常重要,但用‘伟大、渺小’之类的词语形容并不恰当,历史学家批判人物不应带有太多感情色彩。应该说是丘吉尔之后影响最大的英国首相。这是没有问题的。”知名英国历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钱乘旦现为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译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著作。
在英国多地,民众甚至上街庆祝她的死亡。4月8日当晚,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社区有200多人聚会庆贺,有人拿着写有“庆祝撒切尔已死”的条幅,大声唱着:“玛姬,玛姬,玛姬—死了,死了,死了。”实际上,很多前来参加派对的人年纪都不大,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他们或者很小,或者还未出生。
在苏格兰最大城市格拉斯哥有超过300名民众参加了在街头举行的派对。布里斯托、 利物浦、纽卡斯特和曼彻斯特也有人在筹划类似的集会。此外,互联网上也迅速出现大量反撒切尔夫人的言论。撒切尔夫人的宿敌德里克·哈顿通过推特发布消息称:“问题不在于她现在是否死了,对于几百万人来说,她本来就不该出生。”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则说:“英国今天所面临的所有难题几乎都是她的遗产。她带来了住房危机、银行危机、福利危机。”
“撒切尔夫人是不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这需要看如何定义伟大了。或者要看你是否将你自己限制在20世纪。如果以20世纪的角度出发,撒切尔夫人和前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艾德礼奠定了英国作为一个福利国家的基础。你可以认为,撒切尔夫人所反对所摧毁的,就是艾德礼所建立的。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如钢铁、电信、铁路等的私有化。所以你只能根据自身的政治立场来评判。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只能兼顾两面,不过如果一定要让我选择,我也会选择撒切尔。而且很重要的是,撒切尔几乎一手改变了英国政坛,她对左翼和右翼(或者说现在的中产阶级)同样的强硬,这种作风令人印象深刻。”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伦敦大学学院(UCL)现代史教授凯瑟琳·柏克(Kathleen Burk)认为。
治愈“英国病”
围绕着撒切尔夫人的争议,和她对英国经济社会进行的“巨大扭转”(The Big Bang)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这个巨大扭转,就是讲大量的国企私有化并且削减从教育到儿童牛奶在内的福利开支。(电影《铁娘子》开头就是老年撒切尔夫人自己去买牛奶,寓意深刻。)
“撒切尔夫人改变了英国二战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和社会的框架。二战以后英国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凯恩斯主义来设计经济,这种思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有效解决了经济问题。特别是建立了福利国家,这种福利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延续起了巨大作用。”钱乘旦表示,“但福利带来了新的问题,最主要是福利开支太大。入不敷出,政府不得不大量征税,导致经济竞争力下降。造成了新的现象—‘滞胀’。这种现象从未出现过,所以人们都很惊讶,不知道怎么办。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如果有通货膨胀,就会物价高涨,然后刺激经济发展。但滞胀以后物价高涨后,购买力反而降低了,经济反而不发展了。”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国有化措施,英国全社会爆发了强烈的反弹,特别是在英国传统的采矿业,这里有着大英帝国工业革命的骄傲。对于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在处理英国1984-1985年矿工大罢工时,撒切尔夫人早有充足准备,她早先已经扩大了煤的国家储存,所以罢工并未对发电厂的供应构成影响。罢工期间,警察除了阻止罢工的支持者接近罢工矿场,还与罢工矿工的纠察队在约克郡欧格里夫(Orgreave)爆发了激烈的流血冲突。描写上世纪80年代失业工人和警察宏大斗争的音乐剧《舞动人生》(Billy Elliot)成为伦敦西区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
这次大罢工最后以过半数矿工重回岗位,迫使工会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而保守党政府保证无意毁灭本土采矿业,又对罢工矿工承诺他们的职业受到保障。但在1994年采矿业私有化之前,政府依然关闭了全部15个亏损的国营矿场。这次大罢工是工会权力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自此,工会的势力没有再回复到70年代的水平,工会化的影响也透过撒切尔夫人和新的法规而遭到抑制,这些限制罢工的法规至今仍没有被废除。至于工党本身,也正不断摆脱与工会的既有关系。
“有些人就吃这个福利制度,劳动积极性也降低,也造成了所谓‘英国病’。其他政治人物,都是按照凯恩斯主义解决滞胀问题,但是解决了‘滞’,‘涨’就来了,解决了‘涨’,‘滞’就出现了。撒切尔采纳了货币主义,压缩公共开支和政府行政费用。打压穷人,帮助富人,减少税收,钱要留在富人手里,让他们扩大生产,削减教育经费医疗经费,给富人减税。她确实很有魄力,非常出色,很了不起的政治家,敢作敢为。所以她采取新的措施之后,3年内英国失业率越来越高。她硬着头皮往前走,但最后走通了,把英国病解决了。”钱乘旦继续说道。
在第二任期内,撒切尔夫人再接再厉,推动股市自由化,并向当时的新思潮与海外资本敞开了大门。这不啻于一场小型革命,其影响久远。由于她放宽了金融管制,伦敦作为金融中心而崛起,这是她留下的一项长久遗产。上世纪50年代就投身伦敦金融城(City)的专业人士布赖恩·温特弗拉德(Brain Winterflood)表示:“直到当时,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始终十分缓慢。许多人反对金融大变革,但正是那场大变革造就了一流的金融中心。导致大量资本蜂拥而入,使伦敦打败了欧洲大陆的所有竞争对手。”
批评撒切尔主义者则表示,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问题被夸大了,而且这些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续高企的油价造成石油危机,以致国内出现高通货膨胀,并对全球大部分工业国家的经济构成破坏。因此,他们认为当年的经济衰退并非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是社会主义和工会一手促成。反对者亦认为,撒切尔夫人任内经济出现改善的迹象,只是一个巧合,税收增加了的收益则是来自北海油田,所以这些才是英国80年代经济复苏的原因,而非撒切尔夫人的政策。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的继任者,没有谁敢于擅自改动撒切尔夫人的安排。有一次,有人请撒切尔说说自己最大的成就,据说她回答道:“托尼·布莱尔。”确实,后来的“新工党”和“托尼·布莱尔主义”,不论是经济,抑或是社会和政治的主张,其实就是“撒切尔主义”的缩影。至于她当年削弱福利国家色彩的种种措施,至今仍然被大部分地采用。事实上,撒切尔夫人以后不论是保守党抑或工党的政府,仍不断减少对商业活动的干预,继续推行私有化。
“说到撒切尔夫人的主要遗产,除了改变英国政治的面貌外,最重要的是她终结了工会的强大势力并且将他们排除在经济政策的决定权外。当然,也因为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从而打破了玻璃天花板。”柏克表示。
无数贬损绰号
其实撒切尔夫人也深知围绕她的争议之大。2007年的2月21日,一尊高2.24米的铜像在英国下议院大堂举行了揭幕仪式,这座由安东尼·杜福特所雕的撒切尔夫人铜像之意义在于,此为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这种荣誉。然而在铜像揭幕仪式上,撒切尔夫人自2002年中风以后首次在公众场合发言。她开玩笑道:“原希望雕像以铁制成,但铜也一样好,不会生锈。还有,我希望今次它的头会被保留(意指在2002年时,另一座以白云石制成的撒切尔夫人石像在移送到下议院前,被示威者砍去头部一事)。”
甚至她最为知名的外号“铁娘子”原本也是一个攻击性词汇。那是在1975年她当选成为反对党领袖。苏联国防部的机关报《红星》因此抨击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并通过塔斯社传遍世界,原文本带有贬义色彩。但撒切尔夫人对这个称呼却非常欢迎,认为这正好反映出她坚决和不受动摇的性格。
英国媒体也给她取了各种各样的绰号,而且全都不是好词。比如“蒂纳”(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没选择余地”的缩写)、“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鸡”(Attila the Hen,取自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杂货店主的女儿”(The Gro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