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复苏周期中率先回到正轨的美国酒业,成为出口倍增计划的积极执行者。
根据美国名酒委员会(DISCUS)的统计,在过去十年中美国的烈酒与红酒行业产量增长超过30%。尽管在2008年-2010年之间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最近两年的迅速反弹,使该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保持稳定。仅烈酒生产,目前每年的产量增幅在5%左右。
“尽管美国市场仍然是消费的主体,但快速崛起的出口弥补了此前本土增幅放缓的缺口。”5月8日,美国名酒委员会高级副总裁柯曼(Frank Colema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委员会成员覆盖美国80%的高级烈酒品牌。
2012年美国烈酒的出口额为14.8亿美元,红酒出口额为12.9亿美元,啤酒为4.46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略有下降之后,烈酒和红酒的出口额都翻了一倍以上。
为此,美国农业部每年有800万美元左右的预算,用于帮助红酒和烈酒的海外市场推广。
危机时期“唇膏效应”
与部分在经济危机时期因海外供应链和销售市场萎缩而遭重创的工业地区相比,美国农业生产的复苏显然更加稳步。
美国中部的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等是典型的受益者。这两个州以酿造威士忌闻名,前者以杰克·丹尼(Jack Daniels)等田纳西威士忌为人熟知,后者则是美国波本酒(Bourbon)(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美国威士忌)的主要产地。
2012年,美国波本酒和田纳西威士忌市场的国内销售量约为1688万标准箱(9公升箱),比2007年危机发酵伊始增长了13.2%;国内销售收入达22.2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近30%。
“危机时期人们对奢侈消费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从价格最高的产品转移到中间档次的产品。”柯曼说。
这类似经济危机时期的“唇膏效应”:经济不景气时,相对便宜的商品会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美国本土从东岸的纽约州到中部地区,各类年产量在40000标准箱以下的小型酿酒厂蓬勃兴起。
在过去两年间,全美范围内此类小型酿酒厂从2005年的50家左右,发展到2012年的250家左右。
“不少原本在其他产业的人失业后,开始自行经营小型企业,酿酒厂是个不错的选择。”专注酒业研究的自由撰稿人劳伦·维埃拉(Lauren Viera)告诉本报记者。
酿酒厂的兴起本身看起来和推动就业的关系不大。乔治·迪克(George Dickel)酿酒厂的杰拉德·格雷厄姆(Gerard Graham)表示,不管遵循传统工艺还是规模化生产,酿酒的基本程序是类似的,并不需要特别多的劳动力。该公司属于中小规模,整个酿酒厂最多时候只有25个员工。
杰克·丹尼酿酒厂是规模化生产企业,每年产量在1000万箱以上,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烈酒生产商之一,但即便是该酿酒厂,其员工也不超过450名。
不过柯曼表示,酒业兴起实际上带动了整体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就业需求量增加,包括酒桶供应和制造、农业原材料生产、酒杯制造、运输、储存等许多关联产业。2010年,美国酒业创造了超过390万就业岗位。
中国的贸易与投资机会
美国烈酒行业的下一个目标市场是中国。
随着传统的欧美消费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新兴市场成为烈酒出口的重点目标区域。杰克·丹尼威士忌酒的酿酒师杰夫·阿奈特(Jeff Arnett)表示,经济危机后,他们在美国的销量下降,但出口量迅猛增加,尤其巴西、印度、中国等地。目前,该公司年产量中的一半要出口到美国以外的地区。
和十年前相比,出口到中国大陆地区的美国烈酒增长了7.5倍,出口到香港的则增长了5.4倍。2012年,美国威士忌酒10亿美元出口额中,大约430万美元进入中国。
柯曼表示,金砖国家中,中国是美国烈酒出口目前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不过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领域都有待进一步开发。目前中国在美国烈酒整体出口市场中排名第25位。
柯曼所带领的团队五年前还经常在欧洲转悠,现在则每年至少一次来中国做推广。根据WTO协定,中国进口威士忌关税已经从2000年的65%降低到目前的10%。但美国威士忌不仅要和中国本土白酒市场竞争,同时也要和欧洲苏格兰威士忌竞争,并不轻松。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酒业或可成为中国投资者下一个锁定的海外资产标的。
从主要消费者变成投资者的先例很多。比如,英国企业迪阿吉奥(Diageo)买下乔治·迪克的田纳西威士忌酒和****波本酒(Bulleit Bourbon),意大利公司金巴利(Campari)投资“野火鸡”威士忌(Wild Turkey),日本麒麟(Kirin)拥有“四玫瑰”威士忌等。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好的起步投资是购买美国威士忌上市企业的股份,进行权益投资,从行业增长中获益,然后才有可能深入该领域。”柯曼说。